王安石赠太傅|苏轼:人生至高的境界,只有朋友,没有敌人( 二 )
老者上前扶住他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
一颦一笑之间,寒冰渐融。
这位老者,便是王安石。
曾经,他们是政治上的死敌,苏轼看不惯王安石的做派,王安石视苏轼为眼中钉。
如今,政坛风云早已远去,两人又各自在人生路上饱经风霜,因此生出“人生失意无南北”的惺惺相惜之感。
几番诗文唱和,谈佛论道,过往恩怨,一笔勾销。
分别之时,王安石望着苏轼远去的背影无限感慨:“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苏轼则喟然长叹:“从公已觉十年迟。”
苏轼曾在诗中表意,希望以后能与王安石比邻而居,可惜王安石没有等到这一天。
苏轼仅离开两年后,王安石病逝。
至此,一段恩怨纠葛又惺惺相惜的旷世之交落下帷幕。
这场君子之交,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源于两人的格局。
王安石虽与苏轼政治立场相左,却在乌台诗案中仗义执言,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苏轼曾恼怒王安石的迂腐,却依旧把他视作令人尊敬的长辈。
王安石病逝后,苏轼写下《王安石赠太傅》:
“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
言谈之间,不提政绩,只说人格,其雍容大度的笔触,尽释前嫌的风度,一度被后世传为美谈。
王安石与苏轼,一个德高望重,一个才华横溢,当横亘在二人之间的政见鸿沟消失,更多是如伯牙子期一般的知音之惜。
即便穿越千年,这份懂得,依旧令人垂泪。
听过一段话说:
“古往今来,凡纯洁之人总是执守中庸,实事求是,许多时候能够施以仁慈与公允,这实在是衡量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眼里并无是非之争。
他们懂得站在彼此的立场,甚至超越彼此的立场,以更大的视野和宽广的心胸包容万物。
因为阅尽世事,所以凡事都可懂得;看尽人生沉浮,诚觉一切皆可体谅。
文章插图
03
- 人活到了一定境界,心中没有仇敌,只有朋友。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这句话用来形容苏轼的人生观,最合适不过。
他这一生,几经沉浮,但所到之处,无不对人极尽赤诚,所以上到达官显贵,下到黎明百姓,无不对他称赞有加。
他对朋友宽厚。
有一位名叫韩宗儒的人,经常与他书信来往,此人官职很小,却喜欢吃羊肉,每月俸禄只够吃上几顿。
他在偶然间得知,名将姚麟喜爱苏轼的书法,便拿苏轼的信去换肉吃。
没想到一封书信竟换取了十斤羊肉。
韩宗儒喜不自胜,每每嘴馋,就翻箱倒柜寻找苏轼的书信去换肉吃。
苏轼得知后也不气恼,只是笑笑,只待到韩宗儒书信再来时,幽默回道:“今日寒食,断屠。”
短短几个字,诙谐中又显对朋友的亲昵。
他待人真诚。
有人统计,苏轼一生被贬谪过17多次,但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能一心为民,跟当地人打成一片。
在徐州,他不舍昼夜与洪水斗争,拯救一城百姓。
在杭州,他疏浚西湖,筑造苏堤,绝了杭州千年水患。
在黄州时他跟当地农民一起修渠、挖井、插秧,同他们一起去城里听书、喝酒,待到饮醉而归,朋友家的孩童口吹葱叶为他相送。
在海南时他和儿子于草屋中教学、抄书,使得这块蛮荒之地,“书声琅琅,弦声四起。”
他一生天性纯良,始终保有初心,会为路边饿死的小孩痛哭,也会为人间的疾苦感怀。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山水长&北宋诗人王安石彻夜难眠,写下一首忧国忧家的“静夜思”
- 茅屋!王安石5首经典词作赏析:或平淡或豪纵,读来回味悠长
- 雕刻|玉石雕刻大师王一帆等向威海市博物馆捐赠作品
- 诗人!宋诗精华五首,其中一首是王安石的送别佳作,值得一读
- 仕途#陆游《寄赠湖中隐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诗人@张祜、常建、王安石,三位唐宋诗人题壁诗,书写文人闲情逸趣
- 草盛豆苗稀!陶渊明隐居后写下一首名作,王安石读后感怀,即兴抒写了《即事》
- 写景五律$宋诗精华五首,其中一首是王安石的写景五律,值得一读
- 家国情怀!王安石很有气势的一首诗,短短的28个字,却是胜过长篇大论的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