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温弗里德·塞巴尔德:历史迷雾中的孤独患者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最早被大家知道 , 可能缘于2010年引进的那本《奥斯特利茨》 。 近两年随着他作品的陆续引进 ,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读者开始认识他 , 了解他 。 作为一名用德语写作的作家 , 塞巴尔德的名声比不上他的前辈:托马斯·曼、瓦尔特·本雅明……他的同代人里 , 赫塔·米勒和彼得·汉德克已经拿过诺奖 。 如果一名塞巴尔德迷想为他呼吁一些名声 , 就得有迹可循 。 事实上 , 他曾登上过诺奖的候选名单 。 苏珊·桑塔格称赞他 , 今年刚过世的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写诗向他致敬 , 当红的英国书评人詹姆斯·伍德为他写过长文 , 称他是“当代欧洲作家中最神秘的一位” , 他的语言是“一座非凡而几乎是古物的建筑” 。
文章图片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塞巴尔德于1944年出生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座小镇 , 属于在二战阴影下成长的一代人 。 他的父亲是一名纳粹军人 , 参与过入侵波兰 , 塞巴尔德认为自己属于“法西斯产物” 。 在德国和瑞士求学后 , 1967年塞巴尔德移居英国 , 从1970年起在英国执教 , 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 直到2001年因车祸去世 , 他留了四部小说、两部诗集和两部散文集 。
如何背负并处理带有耻辱和罪恶感的父辈记忆?面对这个与生俱来的问题 , 塞巴尔德在他的作品里将之引申为关于战争与记忆、历史与遗忘的书写 。 他的成长经历总是跟他作品中身份模糊的叙述者“我”贴近 。 詹姆斯·伍德所说的“神秘”正是建立在他个人经历与作品主题微妙的统一上 。
其次 , 塞巴尔德的语言繁复、冗长 , 有古典的余味和现代感的精确 , 借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转述营造层层叠叠的厚重感 , 同时又因为厚重变得失焦和模糊 。 他习惯将历史照片作为另一种语言纳入他的作品 , 历史照片携带的事实成为虚构文字的注解 , 或证明 , 虚构文字同时又在冒犯历史照片原本的来历 。 这种将真实与虚构并置 , 引发矛盾甚至混乱的写作方式使得塞巴尔德的作品难以归类 。 它是小说 , 也是非虚构 , 是非线性、带有私人印记的历史文本 , 也是关于欧陆的漫游游记 。 最重要的是 , 这样的写作似乎是唯一能践行塞巴尔德历史观的方式 , 以文本模仿历史作为迷雾的本质 , 真相早已追随死者步入永恒和沉默 。 当我们讲述历史与记忆时 , 我们也在回避、遗忘或者美化它们 。
文章图片
塞巴尔德的第一部小说《眩晕》发表于1990年 。 小说分为四部分 ,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十九世纪初 , 一名拿破仑麾下的军官失意的情感生活;第三部分来到二十世纪初 , 展现来自布拉格的K.博士压抑紧张的生活片段 , 这里的K似乎出自卡夫卡的《城堡》 。 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开讲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 叙述者“我”在欧陆旅途的见闻以及“我”回到故乡W , 时隔三十年 , 重新回忆童年和发生在这片土地的往事 。
文章图片
从《眩晕》开始 , 塞巴尔德就采用文字穿插照片的写作方式 , 散落在书页里黑白照片自带一层灰暗的时间滤镜 , 塞巴尔德编排它们 , 同时编排时间 。 我们跟随他从十九世纪一个真实人类的心灵侧写出发 , 来到二十世纪末战争过后萧条落寞的欧洲城镇 。 接着回到二十世纪初 , 在一个符号式的文学人物身上体验难以忍受的生活 , 因无力改变催生出的恐惧和绝望 。 最后 , 亦如奥德修斯返回伊萨卡岛 , 叙述者的脚步引领我们来到他的故乡 。 在这个村庄远到十六世纪的兴衰演变里 , 我们似乎窥见并领悟了塞巴尔德的用意 。 时间和地域的辗转迂回里 , 他如此隐晦、旁敲侧击地呈现从浪漫主义萌发的十九世纪 , 人类渴望以热情和梦幻填补内心世界的梦想被二十世纪接连爆发的战争占据并摧毁 , 最后不得不像叙述者一样 , 在梦里面对“一道真正令人眩晕的深渊”的心灵衰落史 。
- 打油诗$打油诗·九首丨奔月嫦娥休笑我,温壶美酒送入喉
- 儿子|感动!这个温柔且沉重的“杭州版”《美丽心灵》字字戳中内心……
- 国潮#青岛啤酒联合卡罗尔·林和温贝托·梁共同企划艺术空间正式揭幕
- 周作人$读书 | 学术的温度—— 陈平原的《记忆北京》读后
- 绘画&乡间记忆水彩画家RayHendershot的乡村风光和古色古香的静物绘画
- 笑刑!故事:古代最“温柔”的酷刑,用动物让人痛不欲生!
- 甜文!温馨甜文:男主用自己的方式爱护着她,并一步步朝她的世界走
- 魔鬼的体温!藤萝为枝、竹梦兮、猫千草、顾南西,大神笔下高口碑病娇文!
- 记忆|看展览|艺·医——徐平师生摄影展
- 四川省川剧院!口述民俗·我的春节记忆丨陈智林: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虎”的昂扬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