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世人看到的全是假象

赵匡胤建立大宋,为什么要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而不是儿子?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继位的是他弟弟赵光义 。理论上讲,先皇去世,继位的应该是儿子,嫡长子继承制从商末一直流传下来,难道赵匡胤没有儿子?
显然不是,他是有儿子的,那么为什么赵匡胤不按照祖制传给儿子,而是把皇位传给了兄弟赵光义呢?

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世人看到的全是假象

文章插图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感情深厚:
皇帝定立继承人,常规情况下是自己的儿子,一方面要看哪个儿子能力强,另一方面就要看哪个儿子跟自己关系好,从而确立继承人 。由于赵匡胤吸取了五代的教训,所以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上,他首先考虑不是儿子 。
为了国家安危考虑,尤其在立国之初,政局不稳,让弟弟赵光义作为继承人最为合适 。弟弟赵光义从始至终都跟随者哥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时,也是赵光义、赵普等人一齐协助策划实施的 。
史料记载:
“开封尹光义暴疾,遂如其第视之 。”
赵匡胤已经登基为皇帝,仍然对弟弟关怀备至,在赵光义得病的时候,赵匡胤亲自到府中看望 。甚至亲自熬汤煎药,在床边照顾弟弟 。哪怕已在帝王之家,手足之情也十分真切 。
为了培养赵光义各方面的能力和经验,赵光义从殿前都虞候到大内都部署,之后可以行使宰相职权,任开封府尹加中书令,并封为晋王 。
皇室宗亲任职开封府尹,基本就确立了其继承人的地位 。感情深厚加着力栽培,这明显是奔着继承人去的,这毋庸置疑 。
所以,从谁更适合做皇上的角度,赵匡胤选择的是弟弟,而不是儿子 。

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世人看到的全是假象

文章插图
再有就是金匮之盟的约束: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赵匡胤一直在左右细心照料,赵匡胤是个大孝子,所以对母亲的话是言听计从 。杜太后临危之际,马上叫来了宰相赵普,为遗命做个见证 。
杜太后问儿子:“你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
赵匡胤急忙答道:“我得到天下,全是母亲积德才有的 。”
杜太后厉声呵斥:“不对,如果后周世宗柴荣的继承人,不是个幼小的孩童,你还能得到天下吗?你百年之后要立你弟弟为继承人,这样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
赵匡胤泣不成声,对母亲的话没有半字反驳,于是太后令赵普写下盟约,并严密保管起来 。父母之命,做儿子的岂敢违背?实际上,当时赵匡胤的确是答应了母亲,但毕竟皇帝是他,权力在他手中 。
哪怕他改了主意,他人没有办法阻止,况且赵普那是自己人,不是外人 。但母亲的遗命常常萦绕在赵匡胤心中,假若赵匡胤不遵守,可能会于心不安,也无法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在盟约的约束下,赵匡胤最终选择赵光义为继承人 。
也就是说,赵匡胤也是一个重承诺之人,更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于情于理都偏向了赵光义 。

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世人看到的全是假象

文章插图
赵光义其实有篡位之嫌:
前面我们分析的是赵匡胤心甘情愿把皇位传给弟弟,那么有没有可能是非情愿的呢?
赵光义被封为开封府尹、中书令,可以位居宰相之上,是毫无疑问的实权派,况且赵光义也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 。他在京城到处结交权贵,培养自己的势力,他的野心也逐渐开始膨胀 。
赵匡胤病危之际,急忙令人召见晋王赵光义,来确立后事 。当时屋内只有兄弟二人,然而门内有人影晃动,赵匡胤大声对弟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