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水的交融 茶与水的邂逅 不同水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茶与水的交融 茶与水的邂逅 不同水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茶与水的交融 茶与水的邂逅 不同水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水是茶之母 。有茶联云:“泉从石出性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 。”“精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 。所以,茶人自古就非常讲究泡茶用水 。
在中国古代诸多茶书中,有不少是评鉴水质的 。但真正将品水艺术化、系统化的还是明人田艺蘅 。他在《煮泉小品》中说:“茶 。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同有微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 。”
好茶要用好水泡 。茶与水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亲密 。明人张源在《茶录》中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 。”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巾更是明确说明:“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宋朝时尚斗茶,对用茶之水要求之高,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宋代江休复《嘉佑杂志》云:“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 。蔡茶精,用惠山泉 。苏茶劣,改用竹水煎,遂能取胜 。”苏才翁指的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蔡君谟指蔡襄,大小龙团始于丁谓,成于蔡襄,著有《茶录》 。这些都说明选择好水在品茗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
名茶得甘泉,犹如人得仙丹,精神顿异 。尢好水是不可与论茶的 。
(一)王安石与苏轼关于水的故事
王安石(1021一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汉族 。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诗拾遗》等存世 。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四川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 。他才华横溢,在诗、词、文、书画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 。著有《东坡集》,嗜茶,有茶诗、茶词和茶文100多篇 。
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王安石请他到府上饮酒话别 。临别时,王安石说自己多年来得了“返回痰火之症”,须用阳羡茶才能治愈 。如今阳羡茶已有,独缺瞿塘峡之水,否则难以奏效 。苏轼答应而去 。
从四川,途径瞿塘峡,苏轼被三峡秀丽的风光迷住了,早把王安石取水之托忘到脑后 。
瞿塘峡人称“中峡” 。过了中峡苏轼才想起王安石的嘱托 。苏轼是位洒脱的人,心想上、中、下三峡相通,本为一江之水,有什么区别?再说,王安石又如何分辨得出?于是汲满一瓮下峡水,送到王安石家 。
王安石大喜,当场煎水瀹茶,将一小撮阳羡茶投入白瓷定窑碗中,侯水如蟹眼,注入碗中,过了好久,方视茶色 。
王安石眉头一攒,问苏轼:“这水,取于何处?”苏轼慌忙搪塞道:“是从瞿塘中峡取来的 。”王安石再看了看茶汤,厉声说道:“你不必瞒骗老夫,这明明是下峡之水,岂能冒充中峡之水!”
苏轼大惊,急忙谢罪,并请教王安石是如何看出破绽的 。王安石说:“上峡之水性急、下峡则缓,唯有中峡之水缓急相半 。太医以为老夫此疾可用阳羡茶治愈,但用上峡之水煎茶味太浓,下峡之水太淡,惟中峡之水适中,恰到好处 。如今见茶色半晌才出,便知是下峡之水 。”(摘自王从仁《茶趣》) 。
(二)古人择水标准
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讲究水要甘而洁、清活新鲜 。尤其重视水源,强调用活水 。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 。”就山泉水而是言,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茶》中言:“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 。不厚则薄、不奇则蠢、不清则浊、不幽则喧,必无佳泉 。”综观古人各种鉴水方法,概括起来,一是看其活、二是测其清、三是试其轻、四是品其甘、五是选其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