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心理“排忧处方”

家庭生活状态改变,不仅是孩子的人生转折点,也是家长的新挑战 。不少家长感到难以适应,甚至出现紧张、担忧等焦虑情绪 。本期,《生命时报》邀请心理专家为他们开个“排忧处方” 。
处方一 亲子班 解入托之虑
9月伊始,又有一拨宝宝进了幼儿园 。入园时又哭又闹的小朋友固然不少,殊不知,很多父母这时也会闹情绪 。想到“心头肉”进入一个新环境,面对一群陌生人,刘太太就觉得忐忑不安,经常是女儿在园里玩耍,她在墙外流泪 。成天翻来覆去地担心:那么多小朋友老师能照顾得来吗?宝宝会不会被欺负?在家吃饭都得哄着,会不会吃不饱?越想越难受,恨不得立即跑去把女儿抱在怀里 。
其实,这些家长可能和孩子一样,犯上了“分离性焦虑”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顾伯美副主任医师表示,这在妈妈身上很常见,是因为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和生活引起的,严重时甚至拒绝让孩子入园 。特别是孩子哭闹时,家长还会产生自责心理,认为自己不该把孩子留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
心理处方:加强信任、规范准备 。首先,相信孩子的能力 。3岁左右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此时的他们渴望与同龄孩子交往,一般都能很快适应集体生活 。其次,规范化训练 。可以参照幼儿园的作息,让孩子养成习惯,训练吃饭等基本生活技能等 。宝宝学会了,家长自然放心 。最后,“脱敏疗法” 。入园前,妈妈和孩子可以参加“亲子班”,逐渐缩短和孩子一起的时间,实现自然过渡 。
处方二 小课堂 消入学之愁
除了幼儿园,小学也迎来了新学生 。对孩子来说,上小学就是真正的“学生”了,充满了新鲜感 。但对于王女士来说,孩子上学让她头痛不已:自己刚刚升职,夫妻二人工作都很忙,现在每天要按时接送儿子、监督他写作业,还要与班主任和各科老师保持联系,给孩子挑兴趣班……这两天,就为了谁去接孩子,她和先生吵了好几架 。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付艺副主任医师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生活重心会发生转移,这是为人父母的必经之路,特别在孩子从“幼儿”转化为“学生”这一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 。此时,家长面对工作和孩子的双重挑战,心理压力更大,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对生活和工作过度紧张,产生“广泛性焦虑”,甚至传染给家人 。
心理处方:时间管理、适当求助 。首先,家长要接受转变 。意识到为孩子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要学会适当放弃 。此外,做好时间规划 。挖掘自己的“执行功能”,就能解决复杂的冲突问题 。比如不能接孩子时,可以安排孩子参加小课堂,下班后再去接他 。最后,充分利用资源 。家长们可以在附近的小区找几个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孩子家长,“拼车”、“拼时间”,轮流接送孩子,既可保障安全,又能节省时间 。
处方三 健身操 补离家之空
近日,还有不少大一新生的家长不适应,孩子一走,不仅家里空了,心里也“空巢”了 。李爸爸说,感觉度日如年,他和李妈妈两人大眼对小眼,不知干点什么才好 。少了孩子的嚷嚷,做家务也没兴趣了,甚至会觉得胸闷、心慌 。
江苏省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贺丹军提醒,很多家庭,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多年的生活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喜怒哀乐来自孩子,产生心理依赖 。因此,孩子离开之后,父母一时找不到替代的兴趣点,对未来无所适从,产生“期待性焦虑” 。
【家长必看:心理“排忧处方”】心理处方:接受现状,挖掘自我 。一方面,改善自我认知 。告诉自己孩子长大总会飞走,给他们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地锻炼他 。另一方面,找到新的兴趣点 。家长完全可以利用相对空闲的时间,做健身操、跳交谊舞,即健康又能打发时间,或者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事业 。当然,如果不良情绪进一步发展,难以自控,最好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