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相随心灭-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

“有诸内,必形诸外”这是相学的中心思想 。“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莫道有好心而无好相,相必从心改而转祸呈祥 。所以,我们从今天起就要各自修心、修身,相中不吉祥的地方自然会改变的 。
“相由心生”的出处
“相由心生”源自一个典故:据说唐朝裴度少时贫困潦倒 。一天,在路上巧遇一行禅师 。大师看了裴度的脸相后,发现裴度嘴角纵纹延伸入口,恐怕有饿死的横祸,因而劝勉裴度要努力修善 。裴度依教奉行,日后又遇一行禅师,大师看裴度目光澄澈,脸相完全改变,告诉他以后一定可以贵为宰相 。依大师之意,裴度前后脸相有如此不同的变化差别是因为其不断修善、断恶,耕耘心田,相随心转 。
“相由心生”的典故
裴度年轻未达时算命先生说他有牢狱之灾,一段时间之后那位算命先生又见到了他,可却惊奇地发现他的灾祸已经破解了,于是他问裴度是怎样化解的 。裴度说他没做过什么,只是归还了主人一条自己偶然拾到的玉带而已 。先生说正是这件善事救了裴度一命,而且以后会大富大贵 。“裴度还带”的唐传奇故事说明了凡事都有转机,人生在不断变化 。
“相由心生”心理学的理解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每个人的面相都反应着其相对应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比如一个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的人,其通常在相学中都天庭饱满、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相反,一个身体有病,或者苦恼忧愁的人通常愁云密布、眉头紧锁,其多半是很难有顺心的事 。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
“相由心生”佛学的理解
“相由心生”一词在佛经和相学中都是有据可考的,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相 。
在佛学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 。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 。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所谓“相”,即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的诸事物之表象 。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 。指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 。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 。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 。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 。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 。所谓相由心生,即是阐述了一种超脱的唯心主义哲学,《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 。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 。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 。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以阿赖耶识中的名言种子,二取种子及业种子为因,依他(众缘)为缘,两相结合而生起 。这些事物和现象都是无常的,是虚妄分别 。然而众生为无明所盲,不明依他缘生法的真实相,起颠倒梦想,生我法执著,迷事迷理,故于依他起性上不证圆成实性,而得遍计所执 。
禅宗六祖惠能于黄梅得法后,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家说的“相由心生”,应归源于“维识宗” 。“相”不是简单指“面相”,而有更广泛的意义:状态 。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都是众生的“心”所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