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剑声:推动三弦发展为独奏乐器

【走近文艺家】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刘平安
【|肖剑声:推动三弦发展为独奏乐器】93岁的他毕生致力于三弦艺术的传承、发展和普及 , 参与和见证了高校三弦专业的建立和开枝散叶 , 培养了一代代优秀三弦人才 , 推出《梅花调》《椰林鼓声》和协奏曲《刘胡兰》《红梅》等优秀三弦作品 。 他在三弦教学、科研和创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 如今他的最大愿望是三弦艺术后继有人 , 一代更比一代强 。
|肖剑声:推动三弦发展为独奏乐器
本文图片

肖剑声近照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刘平安摄/光明图片
“学三弦有啥出息啊?”
“怎么才算有出息呢?国家需要 , 我自己又喜欢 , 把这一件事做好还不够吗?”
93岁的三弦演奏家、教育家肖剑声至今仍记得他初学三弦时别人的质疑和自己的回应 。 他与三弦结缘虽没什么传奇色彩 , 但是一次偶遇也足以成为一生的坚守 。
1949年8月 , 长沙解放 , 解放军进长沙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 正在中学读书的肖剑声就在迎接队伍中 。 见识了如此大场面 , 肖剑声当即和几位同学商量:“咱们去参军吧 , 做解放军多光荣啊 。 ”是年 , 肖剑声如愿参军 , 随军到武汉被分配到文工团 , 并在当时的中南部队艺术学院进行了学习 。 学三弦原是组织根据需要分配的任务 , 肖剑声服从命令接下光荣使命 , 一直到白了头还在学习 。
6月8日 , 采访人员到肖剑声家中采访 , 一进门老人就笑呵呵地迎过来 , 握手时可以明显感觉到手上的力量 。 老人戴着一顶针织小圆帽 , 帽檐下 , 两条白色的浓眉格外醒目 , 倔强地彰显着“90后”的精气神 。 跟随老人走进客厅 , 几个老物件、新物件映入眼帘:一把三弦 , 两幅国画 , 几张旧照片 , 桌上还放着几份报纸和一个平板电脑 , 记录和书写着老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
客厅墙壁上挂着的三弦曾陪伴肖剑声登舞台 , 上讲台 , 遍历乐器“手术台” , 见证了肖剑声求学、演出、研究、教学和创新改革的种种经历 。
采访中 , 肖剑声似乎忘却了自己的年龄 , 说到动情处多次麻利地起身走到三弦边上 , 抚着三弦回忆往事 。 “以前的人认为学三弦没出息 。 ”肖剑声说 , “我立志用三弦表达现实生活 , 歌唱人民事业 , 把三弦改革发展成可以合奏、伴奏、独奏的全能乐器 , 努力把三弦艺术推到新的高度 。 ”
1954年前后 , 随着原总政歌舞团的成立 , 肖剑声被调到北京 , 这次调动让他眼界大开 , “进京有一个很大的好处 , 弹三弦的多 。 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诸多大鼓书民间艺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绝活” 。 “民间艺术来自民间” , 无论是在原总政歌舞团期间还是后来转业到中国音乐学院 , 肖剑声在工作之余一头扎进民间 , 足迹遍布北京、天津、陕西、河南、广东多地 , 通过寻访各路高人 , 学习并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间乐曲 。 至今 , 他仍保留着一摞泛黄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资料 , 里面详细记录着不同地方不同艺人的乐谱歌词并配有解读分析 , 上面写着“白凤岩演奏 , 肖剑声记录”“曹东扶演奏 , 肖剑声整理”等 。
肖剑声在向民间艺人求学的过程中也曾碰过壁 。 民间艺人跟他说 , “我们都是从小开始学的 , 连睡觉时都把手举在半空比画着练习手法” 。 他们不相信肖剑声能弹好 , 能学好 。 但是肖剑声用实力和努力打动了他们 , 深入民间 , 又跳出民间 , 通过虚心讨教 , 博采众长把对三弦的研究提高到理论层面 , 把三弦艺术带向更大的舞台 , 带上专业的讲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