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字书法怎么写

1. 王羲之“颜”字的行书写法
颜yán
1.面容,脸色,脸面:容~ 。开~ 。~面 。~色 。笑逐~开 。鹤发童~ 。
2.色彩:~料 。五~六色 。
3.姓 。
形声 。从页,彦( yàn)声 。从页( xié),与头有关 。本义:印堂
印堂,两眉之间
颜,眉目之间也 。——《说文》 。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间,浅人妄增字耳,今正 。眉与眉之间不名颜 。…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 。”
额头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 班固《汉书》
又如:颜角(额角);颜题(古代头巾覆额面部分)
面容,脸色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诗·郑风》
又如:颜状(容颜状貌);颜厚(面有惭色,难为情);颜貌(容貌)
体面,容誉。
如:颜汗(汗颜 。惭愧的形像化说法);颜采(脸面上有光采);颜甲(指人脸皮厚如铁甲,不知羞耻);颜厚(脸皮厚,不知羞耻)
彩色。
如:颜泽(颜色光泽)
前端,前头。
如:颜行(先锋,在行伍的第一线)

2. 行书的颜怎么写 行书“颜”字的写法是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 。
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
行书的起源1、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由此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 。
2、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 。
草稿是相闻书也 。”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 。
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
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行书的书写特点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结构特点;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
代表人物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5633961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
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
3. 颜体的书写笔画 颜体横轻直重,长撇舒展,段撇迅猛;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主要靠中锋行笔,其基本笔画,主要是大气 。
基本笔画的写法要领 一,横画的写法 横画既要写得平直,又要生动得势 。落笔时,笔锋先从右到左作一段逆行姿势,随后略提笔调锋,使笔锋从向下变为向右沿着点画的中线运行,收笔时要将笔提起,迅速有力地向左回收 。
两端略垂,中部拱起,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方起圆收 。二,竖画(悬针竖)的写法 竖像一根柱子,是字的主干,像一个立正的人起着支柱作用,要写得劲健挺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