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印度教有什么联系 彼此的区别又是什么?( 四 )


由于这些事实证明 , 外在的阶级区分并不能决定人们的解脱与否 , 每一个人只要透过佛陀所说缘起性空的教法 , 依着去实践 , 必定能够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 。
此外 , 印度教吸收了许多佛教的习惯和信仰 , 如果没有佛教 , 印度教永远不会有当前的状态 , 诚如圣雄甘地所说 , 佛教给予印度教新的生命、新的意义、新的解释 。譬如印度教过去认为杀羊宰马 , 甚至杀人做为祭神供养的牺牲品 , 自己便可以获得幸福 , 后来由于佛教业力思想的主张 , 使他们以不杀生为第一美德;又德拉维达地区的寺院组织和僧侣戒律以及在商羯罗的哲学中 , 和在纯宗教范围以外的印度逻辑学的发展中 , 也都同样可以发现到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
从以上的论说 , 我们不难发现:佛教的教义是超越其他宗教的 。印度教传统以来的天神信仰 , 终究无法解决人类身心的苦恼束缚 , 获得究竟解脱 , 反而在恪守严格的种姓制度中 , 泯灭了众生既有的平等尊严 。而佛教则着重开发自我内心的觉性 , 这个“觉性”穷究至极 , 即是佛性的完成 。所以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 , 人人皆能成佛 。这种平等的对待 , 来自于佛陀觉悟到:宇宙万法都在缘起之中 , 彼此互为因缘 , 就像因陀罗网 , 一一网珠映现无量光彩 , 无量光彩又同时摄于一网珠中 , 彼此互相交摄 , 重重无尽 。所以 , 没有一法能单独生起 , 法与法之间是同体而共生的 。此缘起无自性的道理 , 与印度教“梵我”为永恒的主张 , 是截然不同的 。
了解缘起无我之理 , 则知万物一体 , 我即众生 , 众生即我 ,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人人若能彼此尊重、包容 , 便能进一步发展出“无缘大慈 , 同体大悲”的大乘菩萨思想 , 是为佛教真精神所在 。
佛教和印度教的斗争(公元7-11世纪)
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 , 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 , 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 , 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 , 佛教迅速兴起 , 耆那教、顺世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 , 而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也出现了“六派哲学” 。经过长期的发展 , 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种部派 , 此后又兴起了一种与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后 , 逐渐改革成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与此同时 , 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 , 它批判地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 , 并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为载体 , 很快就传播到了从大西洋之滨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 。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 , 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 。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 , 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 , 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 , 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 。
【佛教和印度教有什么联系 彼此的区别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