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感”是重点 , 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 , 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 , 大有启发”等字样 , 以后就脱离了原片 , 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 , 牛头不对马嘴 , 无实际意义 。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如观了《火烧圆明园》 , 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 , 然后收了部分习作 , 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 , 有的根本无联系 , 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 , 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 如何在中国烧、杀、抢 。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 。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 , 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 , 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 , 一定要学好本领 , 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 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在这段结尾中 , 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 , 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 , 使文章全文一体 , 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 , 深入发挥 , 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
这里的实际 , 不是单指自我实际 , 还包括他人实际 , 社会实际 。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 , 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 , 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 。有个同学说 , 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 , 每年三月五日 , 他都做一件好事 , 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 。还有个同学说 , 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 , 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 , 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 。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 。看了《四个小伙伴》后 , 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 , 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 , 一步一个脚印去做 , 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
6. 以体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体验生活
什么是体验?又应该怎样去体验生活?从小到大 , 似乎从来没想过这样的问题 。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体验 , 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生活 , 其中一个意思就是进行各种活动 。那么 , 体验生活 , 应该就是从各种活动中认识事物吧 。不但认识事物本身 , 还从中悟出道理 。
小时侯根本不懂体验这个词 , 就更不要说体验生活了 。
只记得在五、六年级的时候 , 爸爸常对我说 , 要多回家乡劳动劳动 , 尝试一下农村生活 。他还给这种行为美名为“体验生活” 。对于我 , 那时是非常不愿意的 , 为什么放暑假不在家里吹空调而跑去晒太阳呢?可能是黑皮肤显得健康些吧 。现在想起来 , 那样的体验 , 既体验农村生活的艰苦 , 也体验什么叫自然 。体验那样的生活 , 悠闲自在 。
那现在的生活呢?
初三的生活 , 用紧张两个字形容最贴切了 , 这不是我的个人见解 , 可是大家公认的 。从刚踏入初三门槛的那一刻起 , 老师和家长就不断给我们灌输这种思想 , 要我们凡事都抓紧 , 绷紧脑袋里的每一根弦 。说什么初三是你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诸如此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