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 。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
【写作内容】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 。学生考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 。
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 。比较容易联想到卢梭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可以联想到法律 。
自由和民主不是百无禁忌,必须在规则下有序进行 。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度过人生的道路和方式,但我们也必须经历生老病死 。
【趋势分析】【2011年上海高考】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2年上海高考】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3年上海高考】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2014年上海高考】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
综合前几年的题目来看,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均为思辨类作文 。且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 。
考生们不仅要联系自身反观当下,似乎还需要对一些哲理有一定的体会和思考 。上海作文以09年为一个标志性转折 。
那年是说郑板桥的事例,结果造成一定审题的障碍,考生感觉困难重重 。因此10年作文是一个反弹,是这几年来最简单的一个材料 。
材料中的两个事例的指向性是同一的,考生无需考察两个事例的区别,所谓两个事例,就是一个事例,不过,命题者是把发展观放到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而已 。11年的作文,就有了一定变化,他的思辨性变强了,给出了两个意思相反的句子,要求学生深入思考 。
而12年的作文题,可以说是真正成熟的上海作文,其地域特色、思辨特色、清新风格就此形成 。微光,需要进行思辨考虑,需要考生由自己及别人、由内而外的进行思考,不仅要考虑到自己,还要考虑到别人 。
材料中隐含的条件也比较多,比如放弃自己身上微光的原因是“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写作时要必须考虑进去的 。也就是说,材料在开放之外,内含的限定性条件增多 。
那么13年的作文是这个延续,体现的就是这个思路,重要的事情以及更重要的事情,进行思辨思考,结合自身以及社会 。所以,上海作文的稳定就在这两年体现的特别明显:自我与社会联系,思辨性突出,观察自我以及思考社会,我对自己的关注就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注,我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还是社会的一员 。
题材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是上海高考作文坚持的命题思想 。所以学生要善于由“内”而“外”,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