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历史 回族姓氏的历史由来

唐宋时期 ,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后 , 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来中国经商 , 居住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以及长安等地 。不少人娶妻生子 , 繁衍生息 。当时他们被称为“贾胡” , 沿海各地的被称为“蕃客” , 生于中国者被称为“土生蕃客” 。这些人中除极个别文化水平较高者采用汉姓外 , 一般都沿用阿拉伯、波斯人名字 , 没有姓氏 。如赡思丁、木八拉沙、阿合马等 。
13世纪 , 随着蒙古人的西征 , 中亚和近东、中东的阿拉伯、波斯等大批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以及工匠等 , 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 , 分布在全国各地 , 当时被称为“回回人” 。他们定居后 , 与汉族杂居 , 并与汉、蒙古等族通婚 , 繁衍生息 , 融合形成了以回回为主的民族共同体 。他们仍沿用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名字 , 即回回名 , 亦称经名 。极少数官宦和士大夫出身的人 , 既使用原来的回回名 , 又受汉族的影响 , 起用字或号 , 如回族著名诗人萨都刺 , 字天锡 , 号直斋 。
有的为了避免回回名字的重复 , 在原回回名的前面冠以汉姓 , 如金阿里、马穆沙等 , 以便称谓 。还有少数人采用汉姓名字 , 如马昂夫、萨天锡、丁鹤年等等 。
明代 , 朱元璋采取了大民族的同化政策 , 歧视、压迫少数民族 , 禁止回族内部通婚和使用“胡语”、“胡姓” 。回族迫于压力 , 隐去原来的名字 , 开始采用汉名 。但在取姓方式上 , 与汉族有着很大的区别 。他们大多取回回原名和伊斯兰教先贤名中某一字的译音立姓 , 如伯笃鲁丁的后裔取其祖辈名字中的“伯”字立姓 , 后又改“伯”为“白” 。
【回族历史 回族姓氏的历史由来】这种得姓方式 , 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 所以出现了汉族姓氏中没有或少有的姓氏 。如赛、纳、哈、速、羽、底、亚、虎、拜、提、撒、陕、闪、忽、萨、麻、沐、黑、沙、海、朵、者、回、玉、把、糙、阿、改、鲜、喜、定、可、靠、洒、摆等等 。
 标签: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