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 。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 。
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由于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住地分散,因而苗语逐步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东部)方言、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 。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 。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 。
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 。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 。
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 。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 。
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 。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 。
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 。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 。
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 。
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 。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 。
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 。
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 。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 。
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 。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
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过的节日不完全相同 。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旧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游方”等活动 。
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苗族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 。
3. 民风民俗怎么写 民风民俗作文范文一:
饮食
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时用的“美味佳肴” 。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 。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