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亚运会的历史影响 对中国的误解在消除

人们常说体育赛场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 当时光回到1990年 , 在亚运赛场之外 , 还存在另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 角力的双方是中国和并不友善的国际环境 。
如果说运动员在赛场可以友谊至上不那么计较比赛结果 , 后一场角力则没有退路 。
当时身为国家体委国际司一处处长的张清 , 其日常工作就是和各国际体育组织打交道 , 熟知国外情况的他对当年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有着深切的体会 。
“当时 , 欧美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 , 多数都是负面的 。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遭到空前挑战 。”张清说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中国十分需要发挥体育作为民间外交主要平台的作用 , 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打开局面 , 改善周边环境 。
【北京亚运会的历史影响 对中国的误解在消除】据张清回忆 , 当时国际上曾有声音说要抵制北京亚运会 , 由于外交部门和亚组委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 最后并未发生这样的情况 。相反 , 37个代表团参会在当年创下纪录 , 台湾地区也在时隔12年后重返亚运赛场 。
不过 , 张清说 , 那时由于外面对中国的真实情况了解不多 , 种种偏见、误解和有意的曲解甚至恶意的攻击都是真实存在的 。
他记得日本代表团过来的时候 , 带了几个集装箱的食品和饮料 , “在他们的想象中 , 中国是一个又穷又乱的地方 , 没想到过来一看 , 吃的东西什么都有 。”结果亚运会结束后 , 日本代表团离开时扔下大量带来了却来不及吃的食品 。
来自台湾的运动员教练员私底下聊天时告诉接待人员 , 他们那边的媒体老说大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 结果来到北京一看 ,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
半个多月会期 , 6000多名境外运动员教练员来北京比赛 , 报道比赛的媒体采访人员和观赛的外国游客接近20万人 , 通过各种报道了解亚运关注北京的外国人更是数以亿计 , 这无疑给了中国一个最好的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 。
10月7日的闭幕式上 , 沙特阿拉伯代表团打出“谢谢你中国”的横幅 , 孟加拉国代表团则打出“中孟友谊万岁”的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