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的楷书怎么写

1. 潦草字怎么写【乱的楷书怎么写】 我们说的潦草字一般指书法中的行书或行草 。
一个人从小学开始一笔一画的写字,慢慢的开始连笔、省略笔画,实际这个过程就是不自觉地从楷书向行书、行草转化 。
普通人都是为了写得快而自发开始字体转变,练熟了写得快就满足了,字写得好坏与小时候写工整字的基础直接联系 。所以写得多了自然就练出来属于自己的“潦草字”了 。
但如果想把“潦草字”写得美观、规范就必须认真练习书法,如果楷书基础好的话,认真临几本行书字贴,就能掌握了基本的运笔方法 。后面就是根据自己的爱好练习了 。如果楷书基础不好,那么必须补课,因为楷书是行书的基础 。
练字是需要恒心的,我说的全是我以前学到的知识,但由于没有练字的恒心,至今羞于人前献墨 。
2.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乱乱的 怎么说是 天下 第二行书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 。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 。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
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为《祭侄文稿》写的跋语说:“唐太师鲁公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第一指王羲之《兰亭序》) 。”连对颜体楷书持否定态度的宋代米芾也认为“颜鲁公行字可教 。”他在评论《祭伯父文稿》时,认为是“天下奇书” 。这两件草稿,用笔神妙,挺拔奔放,各具特色,和《争坐位稿》一起,堪称珠联璧合,是举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由于是真迹传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更被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 。这件草稿无论内容还是书法都极为典型 。其内容背景是,在“安史之乱”时,河北二十四郡纷纷瓦解,只有颜真卿为太守的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和其堂兄颜杲卿为太守的堂山郡(今河北正定县)得以固守,抗击叛乱,并派杲卿三子颜季明在两郡之间往来联络 。后来颜杲卿智取军事要地土门,取得重大胜利,便派长子颜泉明到长安献俘报捷,同时请求救兵 。不料却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扣押,王私改奏章,据为己功,拥兵不救 。堂山郡终因粮尽矢绝,被叛军攻陷,杲卿、季明父子等惨遭杀害,壮烈殉国,颜氏一门死于刀斧之下30余人 。直到颜真卿回朝向肃宗哭诉事情原委,杲卿父子才得到表彰 。“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又派侄颜泉明去河北寻访杲卿父子遗骨及流散家人,仅寻得颜季明头骨带回 。颜真卿缅怀堂兄一门忠烈,“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怀着“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悲愤心情,和着血泪写下了这篇祭文 。可以想见,临文之时,国难家仇,一齐拥上他的心头,感情悲愤激越,不计字的工拙,纵笔浩放,一泻千里,墨色时枯时浓,笔法圆转遒劲,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充分表露了作者激越悲愤的心情 。细读草稿可以发现,开始途述身世,还比较平静,字也比较规矩、圆浑 。写到“贼臣不救”以后,悲痛之情充溢胸间,字体打破了矜持的局面,字形、行距忽大忽小,时而滞重,如哽咽不前;时而纵放,如慷慨悲歌 。错、漏的地方逐渐增多 。写到“魂而有知,无磋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几个字时,已经达到了无意于书而气贯天成的极高境界 。感情的波澜起伏,随着笔锋自然流露出来,这是因为临文之时,激昂悲壮的感情一发难收,长期积累的高超书法艺术,在不经意之中挥洒而出 。所以文稿雄姿英发,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 。虽然多处涂抹而始终不能破坏文稿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原因正在于此 。元代张宴在《祭侄文稿》的跋语中说:“住京师,尝会诸贤品题(颜真卿书法),以为告不如简,简不如草 。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 。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迹 。”是说写楷书时比较严肃,容易拘束,而写草稿则挥洒自如,最能显现出作者卓越的书法艺术 。宋代苏轼不但学颜书,而且对颜书有极高的评价,对他的人品更是景仰不已 。他在《东坡题跋》一书中说:“吾观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丰采,非独得其为人而己,凛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斥希烈也 。”说的是书如其人,颜真卿书法正是他刚正义烈、高风亮节的化身了 。历代人们在赞赏和高度评价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都称誉敬仰他的人格品德,确是很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