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读后感怎么写( 二 )


我所看到的意见无外乎两种 。一种意见我称之为“追求美好说” (看来教材编者也接近这种观点),即“江南的雪”象征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征为着追求美好而须的不屈的抗争(也可补上“精神”、“战士”之类的词) 。
姑且不论这种说法与普遍认同的“对比”特点是否一致,仅就“滋润美艳之至”六个字,就让人总觉得讽刺意味更胜赞美意味,读后感《雪的读后感》 。另一种意见可以叫做“灵肉说”,如就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金瑞锋先生(虽然他发文时只是大一学生,但我愿意这样称呼他)认为:“江南的雪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美艳至极,是炫耀的肉体,这种只适于塑罗汉的柔和的雪永远只能在冷风的吹刮中消失掉它的胭脂 。
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地飘洒,和飘飞着的灵魂一样,徜徉在空中,飞舞,蓬勃,奋发,闪烁永久的光,鲁迅期待着这种灵魂的诞生 。”读了几天的“网文”,这段文字是最让我忘却眼酸腰痛的 。
然而“暖国的雨”呢?难道它仅仅是为了给结束语“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创造一个呼应?难道“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样的语句竟可以没有一点意味? 2004年12月28日,已经多年难得见雪,见雪也至少要到春节前后的苏州,竟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
一时间心头不由得也迷信起来 。眼睛从荧屏移向校园,虽没有看见雪野中有各色花草、蜂蝶,但欢呼雀跃的学生却是随处都是,更有一群青年教师,女的打着花伞,男的举着相机,在已被白雪半遮半掩的绿树碧草间照相,那种兴奋直逼进三楼阳台上的我的心里面来 。
“明天肯定有人塑雪罗汉了 。”我自然地想道 。
忽然间,我有了一种感觉,这是一幅热闹的画面呀!而这热闹,全是因为“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之至”讨人喜欢的缘故了 。而“朔方的雪”不同,它“如粉,如沙”,只因太过冷峻,人们是宁愿居屋烤火也不愿意亲近的,于是尽管它“在晴天之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332636338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别有一种“壮美”,但只能面对“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 。”
有一种想法在心中升起:“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象征着三种人生——“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让“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自己应该感到“不幸”而又不一定感到不幸的人生;“滋润美艳之至”,如小丑般媚俗而受宠,却终究因没有灵魂而成为匆匆“过客”的人生,永远独立独行,用“蓬勃地奋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却必须忍受“孤独”的人生 。如此,“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
这句话好像也不是太难理解了,同时,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更与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了 。读书偶得,存此一说,以备斧正 。
我们班同学有写这个的了 。
换换别的 万分感谢啊!! 。
3. 写鲁迅《雪》的读后感,不一定要用遵循平常的读后感写法,只要将你 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雪》这篇散文,它非常耐人寻味,蕴藏着很深奥的道理 。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让我永不忘记,时刻牢记在心 。
这篇文章共描述了三种雪:一种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第二种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第三种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 。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是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 。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