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拼音怎么写的( 三 )


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 。
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 。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 。
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 。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 。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 。
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
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
汉语拼音的近代史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
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 。沈学说:“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也 。
人易于读书,则易于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讲求富强” 。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王照说:“列位啊,咱们个人都要点儿强吧,瞧瞧咱们中国都成什么样儿啦?”“中国政府非注意下层教育不可,欲去下层教育的障碍,非制一种沟通语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
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 。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 。
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 。后来,他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 。
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20年的切音字运动 。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