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对教师夫妇共同庆祝50年金婚( 二 )


“汪老师当年好帅啊!”采访人员说 。没想到汪老也不含糊:“那当然,我要是不帅她当年就不跟我了 。照现在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帅哥配靓妹 。”
汪老幼时在复旦附中读书,之后几度搬家,1930年代末来到四川大学读书,也就在那时认识了同校的董幼娴 。1944年,汪熙远赴着名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留学,次年董幼娴也去了费城求学 。1948年两人毕业并结婚后不久,董幼娴作为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发起人之一,已听到了祖国的号召 。汪熙说,当时自费考取美国大学的300多位中国学生中绝大部分都抱着回国的信念 。“不像现在的青年人,出国读书,往往想着在国外定居,过安逸的生活 。我们当年如果留在美国,也能很好地‘混饭吃’,但祖国快要解放了,我们一定要回国做些事情 。”
两位老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亦是无微不至 。汪老师写书不方便,老伴就经常帮他听写 。汪老师左手无法操作鼠标,老伴竟细心到在电脑上帮他设置好鼠标键位,把鼠标左右按键的位置互换了一下 。说起今天的金婚婚典,董老师也乐得合不拢嘴:“真是做梦也想不到,那么多苦难都度过了,终于又重温了最甜蜜的时刻 。太感谢学校了!”
50年沧桑铸就一本书
婚典上,还有一对夫妇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复旦经济系的袁辑辉和王爱珠夫妇 。袁老的身世可谓传奇,他是袁世凯的曾孙 。解放后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个社会学研究所、第一本社会学杂志都出自袁辑辉 。
说起他们俩的故事,王爱珠把他们50年的结合总结为“五同”:一、两人同属羊;二、同窗,复旦大学经济系同班同学;三、同教,1953年毕业后均留校任教;四、同研,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两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竟又找到一个共同语言,即老年学;五、同职,如今他俩一个担任市老龄科研中心老年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一个是老年经济学研究所所长 。
他们已在复旦从教50年,又是金婚50年 。他们共同上台,为自己执教50年和金婚纪念的新书《同爱共辉》举行首发 。回忆50年沧桑,一切都来之不易:1955年他们筑起自己的爱巢时,没有婚宴,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连房间都是问学校借来的,两位的母亲各送来一条锻被,房间里一张床,配上一套餐具,就是全部的家当了 。“结婚时候的样子和今天隆重的庆典真是个鲜明的对比,社会经济在发展,复旦在前进,退休老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
相关链接
老年生活“五个要”
同在1930年代初出生的袁王夫妇俩如今仍旧精神矍烁,没有什么“老年病” 。既然赶上二老金婚,他们又是老年学研究者,自然要向他们问问养老良方 。他们建议老年人要做到“五个要” 。
一要以健康为中心 。人们都希望长寿,现在人类的寿命也确实比过去长多了 。20世纪人类的寿命比过去延长30岁,但是我们要的是健康长寿 。如果不健康,经常这里痛那里痛,甚至躺在床上不能动,这是“长寿罪” 。所以,用老年学的术语来说,我们要力求平均预期健康寿命同平均预期寿命相接近 。
二要糊涂点,潇洒点 。不论是老伴之间,还是同子女相处,或与朋友交往,都要大度些,不要斤斤计较,除大是大非原则问题外,家务琐事不妨糊涂点 。我们这代人过去在吃穿用方面都很简单,节约惯了,现在条件好了,不妨吃得营养些,穿得漂亮些,用得舒适些 。
三要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烦恼 。忘记年龄,不要老想到自己老了什么都不行了,要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忘记疾病,当然不是说有病不看,有病还是要早看早治,但不要整天想着病,表现出一付病态的样子,而是积极锻炼、平衡膳食和调整心态 。忘记烦脑,就是不要整天愁眉苦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