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小说的篇怎么写( 三 )


作者的哲学观和美学观 , 以及小说的主 题思想 , 是通过人物形象悄悄流入读者心的 。如何刻画人物?鲁迅的“综合法”比较实用:“杂取种种人 , 合成一个”(《鲁讯全集》第6 卷423页) , “往往嘴在浙江 , 脸在北京 , 衣服在山西 , 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全 集》第4卷394页) 。
为什么“拼凑起来的角色”比较形象呢?因为写小说不能拘泥于真人真事 , 小说中的人物必 须典型化 。而典型化——则要从生活中的很多个同类原型中去“去粗取精” , 把取来的 同类 的“精”集中到所创作的人物身上 , 使其性格比生活中的更鲜明 , 更突出 。
也就是说从生 活的 美升华到艺术的美 , 从生活的真实上升到艺术的真实 。比如《阿Q正传》中的阿Q , 他是鲁迅 从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阿Q同类中抽象出来的 , 既象这个 , 又象那个 , 可又谁都不象 , 是 真正典型化了的、性格化了的、艺术化了的“这一个” 。
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 , 鲁迅的这种人物“拼凑” , 既是从生活中来 , 又是再创造 。它不是简 单地一加一等于二 , 不是物理量变 , 而是化学质变 , 就似二氢加一氧 , 变成了既不是氢又不 是氧的“水”——一个完全崭新的“人物” 。
(二)情节 。它是小说第二要素 。
什么叫作情节呢?高尔基说:“即人物之间的 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一句话 , 情节是 人物的历史 。
人物性格的发展靠情节 , 人物故事的开展靠情节 ,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靠 情节 。可以这么说 , 情节是刻画人物的最重要的因素 , 情节愈生动 , 创作出来的人物也就愈 鲜明 。
高尔基的《母亲》、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 , 均是情节围着人物转 :为人物成长作铺垫 , 为人物性格冲突、蜕变提供天地 。因此 , 展现出来的每个人物 , 莫不 活灵活现 , 栩栩如生 。
情节既为人物服务 , 就必须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 , 不论是疾风暴雨式的惊险情节 , 还是日常 生活中的平凡情节 , 不论是情节的因果性、必然性 , 还是情节的偶然性、突发性 , 都不能架 空 设想、主观臆断 , 而是源于生活 , 在生活里筛选、提炼、加工、改造 , 真正成为人物发展的 历史和性格成长的必然归宿 。当代女作家池莉写的《烦恼人生》 , 是通过主人翁印家厚一 天流水帐似的、亲身感受到的烦恼——编排成各种各样的情节 , 然后从容不迫地、一个又一 个地展现出来 。
用“一天”的微观 , 表达了“一生”的宏观;以一个人的“小世界” , 看到 了千万人的“大世界” 。它之所以能给读者这么深的印象和感受 , 很重要的一点是 , 这篇小 说的每一个情节 , 都是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来的 。
凡在城市生活过的人、特别是普通工人、小公务员或 多或少都有这类体验 。由此 , 得出一个结论:在设计任何一篇小说情节的序幕——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时 , 都要注意它的生活化 。
情节越贴近生活 , 越能丰富、深 化人物 , 越能体现它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三)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