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写事情经过( 四 )


写人,让人物“活”起来,让人物的动作、话语、思想呈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你要写一个人上楼梯很艰难,却只用“他每次上楼梯都很艰难”这样的话语来概述,读者就无从知道“怎样艰难”、“他上楼梯与别人上楼梯有什么不同”等具体情况了 。如果写成:“他上楼梯前,双手抓住扶手站稳后,伸开右手托住右腿放在台阶上,再托起左腿扶上台阶,上一级台阶,重复一次 。每挪到一步,他都要咬紧牙关 。”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出现“艰难”的字眼,但读者视乎看到了这个人上楼梯艰难的情景 。写景,让景物“动”起来,使其具有人的情态,或呈现出自然的形态、天然的色质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是要表达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所以对百草园中的石井栏、树木花草、藤蔓、小虫、小鸟,从静态到动态,从颜色到形状,再到味道一一进行细致的描绘,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园子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生机和欢乐,即使那些原本在生活中并不惹人喜爱的蜈蚣,也变得充满情趣 。作者对自由欢乐生活的向往之情,就洋溢在了文章的字里行间 。假如只有“百草园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样很笼统地表达,文章还有感染力吗?
描写具体来自仔细观察 。对每一个描写对象的观察,都可以从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入手 。例如对一根头发的观察:“我轻轻从妈妈衣襟上拣起一根头发,银白银白的(视觉),视乎还带着妈妈的体温(感觉),拿在手上有一些粗糙的感觉(触觉),放到鼻子尖上有一股厨房的味道(嗅觉) 。”只要调动所有感官,细心体察,就能描写得逼真、细腻,使文章具体形象,摇曳生辉了 。
2、不断追问,凸现特征
写文章时,边写边问自己相关的人和事“怎么样了”,抓住引起人物和事件变化的前因后果,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步步追问清楚 。俄国作家陀思妥夫斯基曾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他认为这话不够具体,应改为:“有个小银元,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 。”为何要这样改呢?因为它具体形象地回答了:“从哪里落的?怎样落的?落地后的响声、动态怎样?同理,如果我们写“夕阳西下”,这样来追问:夕阳依着什么落下去的?怎样落的?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就可以写成:“红彤彤的太阳,紧贴着崇山峻岭,一步三回头,慢慢下坠,万道余辉撒满大地 。爷爷的白胡子变成金胡子了,房子的白墙变成红的了,柳树的纸条变成黄的了 。”“夕阳西下”这一情景就更具体、更形象、更有色彩和气势了 。写一次活动,也可以边写边追问:活动地点在哪里?天气、环境怎样?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同学们干得怎样?谁表现得最好?为什么最好,到底是怎样干的?干的结果如何?这样一步一步追问,就能具体追出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结果和重点景物的形状、颜色、动态、声音、气味 。
3、细致刻画,扑捉细节
一是运用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所谓细节,是指所记人、事、景中的细枝末节,如人物细致的神态、生活中细小的事件、环境中细小的事物等 。
怎样刻画细节呢?可以取小动作,准确地使用传神的动词 。如《凡卡》中描写他给爷爷写信:“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 。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 。“想”、“蘸”、“写”、“抓”、“添”这一系列动作,把不会写信的凡卡渴望爷爷收到信,救他出火坑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