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辱拼音怎么写的

1. 支那一词到底是侮辱还是CHINA的拼音读法 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蔑称 。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后,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为上国的日本人,在震惊之余大为陶醉 。从此,“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色彩 。
1913年又根据驻华公使的提议商定:日本政府今后均以“支那”呼称中国 。对此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愤怒 。
1930年,国民政府还照会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直到日本战败后,应中国代表团的要求,盟国最高司令部经过调查,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蔑意,故于1946年责令日本外务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 。
词源1,“支那”起源于印度 。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chini”,据说是来自“秦”的音译,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佛经以后,要把佛经译为汉文,于是高僧按照音译把chini就翻译成“支那” 。
同为印欧语系的古罗马称中国为Sinoa,后来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来自这个语源 。《大唐西域记》就有一段记载:“王曰:‘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宣,去斯远近?’对曰:‘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 。
’”有人指出:Ci^na之名在《摩诃婆罗多》、《摩奴法典》、《罗摩耶那》等印度古籍就出现了 。但还不能确证这就是指中国 。
《释迦方志》引用了后汉献帝建安十年,入竺之秦州刺史成光子的话:“成光子云:‘中天竺国东至振旦国五万八千里 。’”那么振旦最迟在东汉以前就已经广为印度人熟悉了 。
“支那”和葡萄牙语、荷兰语、德语、英语中的China以及法语中的Chine等皆起源于梵语Ci^na—stha^ na之说,也已为学界公认 。古代希腊、罗马等国对我国的称呼,除了有缯绢之义转化来的Serice(塞里斯)外,还有与支那同源的Sin, Thin,或 Sinai, Thinai 。
春秋时秦穆公归并了许多西北部游牧民族,并把翟(狄)人部落赶到漠北,秦始皇时代,又迫使匈奴西迁 。他们就逐步渗入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同时也使西方人知道了秦,并以为那就是中国了 。
这种说法还有争议,但从《史记》中说秦国“禁不得祠”来看,如果“不得祠”就是佛陀寺,那么秦与印度早就有交往了,佛经中的支那就是秦,从而转化为中国之意的脉络就很清楚了 。日本僧侣空海曾于804年随遣唐使赴唐学习佛经,因此可以推断他书中的“支那”,是从汉译经典里学来的 。
以后一些佛教界人士为显示博学、虔诚也开始用起了“支那”一词称呼中国 。但明治维新时,山鹿素行等人觉得国名之争,可以为他们的政治主张服务,认为与中国相对的就是夷人,所以特意写了一本《中朝实录》来争这个“中朝”之名 。
接着福泽谕吉等人提出了脱亚入欧的主张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后,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为上国的日本人,在震惊之余大为陶醉 。
从此,“支那”一词在日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色彩 。1913年又根据驻华公使的提议商定:日本政府今后均以“支那”呼称中国 。
对此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愤怒,1919年留日学生在国内出版的《东游挥汗录》中,除了以毒攻毒地继续使用“倭人”一词以外,还因为英语中的Japan源于漆器,而且日本想脱亚入欧,就用它的音译,称之为:“假扮” 。2,在一段时期内,“支那”是对中国汉人的尊敬 。
“支那”一词在日本流行起来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 。不过那时中国的正式国号是“大清”,所以日本政府在正式场合把中国称为“清国”或“大清帝国”,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把义和团事变称为“北清事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