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费解的古谚童谣

你相信童谣是这些懵懂顽童创作的?
——让人费解的低幼文学古谚童谣,纯乎天籁,而细绎其义,徐味其言,自有至理存焉,不能假也 。
——清许之叙《天籁集叙》
羊,羊,吃野草,
不吃野草远我道,
不远打尔脑 。
这是齐废帝时的歌谣 。不加任何注解,我们可以理解为:羊啊羊,乖乖地吃野草吧;不好好地吃就早点离开这里;不然的话,小心我打你的脑壳!
调皮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 。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童谣背后的故事,才发现我们真的想简单了 。
北齐时,有一个大臣叫杨愔,在文宣帝高洋手下很受重用 。高洋代魏自立时,害死了魏孝静帝,把孝静帝的皇后、他的妹妹太原长公主许给了杨愔,并累封他至开封王 。高洋临终的时候,他的儿子高殷还只有十六岁,且个性软弱,他对后事颇为忧虑,便遗诏让杨愔等人辅助他儿子治理国家 。然而,这位不得人心的皇帝一死,一场激烈的权力争夺战便开始了 。杨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削弱政敌常山王和长广王的权势,谁知几经努力,却适得其反 。一次,杨愔等议及要除去二王,但小皇帝不肯,杨愔等又议要将二王派到外面去做刺史 。二王得到密报,决定先下手为强,在拜职会上布下打手,先将杨愔等人痛打一顿,打得他们头破血流,杨愔的一只眼球也被打出来了 。接着,二王又将杨等人带到皇帝那儿,要他下令杀之 。小皇帝说:“叔父只要饶我性命,这些人随你们处置吧 。”于是,杨愔及其同谋等数人均被杀害 。太皇太后娄氏用金子放在杨愔被打掉眼珠的眼眶内,算是表示了一点“心意” 。
这首童谣反映的就是这样一段史实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杨”和“羊”同音的特点,以儿童易于接受的“放羊”的寓言形式,非常形象而又恰切地表现了在封建帝王统治下官吏们的三条出路:一是“吃野草”,即乖乖地听话,在权势者面前服服帖帖,安分守己;二是“不吃野草远我道”,就是丢掉你现在的饭碗,离开主子要你走的“道”,下台滚蛋;三是“不远打尔脑”,也就是说,如果既不愿乖乖地听话,又不想离开现在的位子,就只有被打破脑袋这一条死路了 。
此童谣可谓一石三鸟 。既有童趣,又有专指,还能够起到概括一大片的作用 。纵观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其中所蕴含的逻辑恰与此同 。
可见,童谣并非真的发心于儿童 。别说儿童不可能理解透,即便是成人,又有谁能够一眼看穿?我国历史上像这样的与儿童生活和理解力毫不相干的“童谣”数不胜数,至于古代童谣的作者均不可考,所以有“童谣之言,生于天心”之说,把童谣看成是天星垂象,儆戒世人 。
清许之叙在《天籁集叙》中则以为:“古谚童谣,纯乎天籁,而细绎其义,徐味其言,自有至理存焉,不能假也 。”
其实,是不是“天心”、“天籁”,今人很容易看得出 。这种以低幼形式出现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有着极深造诣的文学家或政治家所作 。他们假借“天心”与“童口”,以置身事外的方式做着悄悄的谋划,借以表达某种政治意图或附着某种神秘色彩 。
再看——
千里草,
禾青青;
十日上,
不得生 。
这是汉献帝时童谣 。表面意义为:千里的草呀,真繁茂 。可是禾苗一开始生长,不消十日,就没有杂草的生长余地了!用来表明对丰收的渴望 。
可要是说出它的寓意来,就让人惊讶了——献帝时,权臣董卓当道,万民皆怨 。这是当时朝廷的政客编写的对董卓的愤恨之词 。“千里草”,合成一个“董”字;“十日上”分明就是一个“卓”字;“不得生”就是在咒董卓死 。此之后十日,董卓被其义子吕布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