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城濮之战是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城濮之战谁赢了
楚国为了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以本来屈服于楚国的宋国投靠了晋国为理由,亲自率领军队对宋国进行讨伐,晋国出手营救了宋国 。之后,楚、晋在城濮进行了会战,晋国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
楚国攻打宋国,把宋国的国都包围了起来 。宋成公命人来向晋国求救,胫骨的大夫都认为这是一个称霸中原的好机会 。但是晋文公考虑到楚国的兵力比晋国强,而且宋国也不靠近晋国,大老远地去援兵非常困难 。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狐偃提出了好的建议:“卫、曹两国投降于楚国,是楚国的盟友,如果我们去攻打这两个国家,楚国肯定会来救的 。这样宋国就能脱险了 。”于是,晋文公听取了狐偃的意见,很快就攻下了曹、卫两国 。可是,楚国见此却无动于衷,仍旧在攻打宋国 。宋国又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国的主将为晋文公想出了万全之策,利用齐、秦的贪婪给他们一些好处把他们收买 。不出所料,这两个国家照单全收,最后还投靠了晋国 。
在听到齐、秦与晋国结盟之后,楚成王赶到局势不妙便开始撤兵,但是他的主将仍然盲目地想要跟晋军进行决战 。晋文公因为之前答应过楚国要对楚军退避三舍,于是他们的军队退到了城濮之地 。子玉将军队分成三军,中间为最强的兵力,晋军根据对方布局的势力,先选择击败敌方左右两翼,再用计谋让子玉上当 。最终,晋军的计策得到了很好地运用,楚军落败而逃,子玉在半路上选择了自杀 。
城濮之战性质是什么
城濮之战是战国时期,奴隶制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争,最终以晋国胜利而告终,晋文公从此当上了中原地区的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在军事上也有“先发制人”的策略,意思都是主张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要运用“先发制人”这种战术的,历史上也有“后发制人”的军事策略,这种策略主要是积极进行防御,在掌握敌方的基本情况后以反攻为主要的作战策略,它常常运用在较弱的一方对抗较强的敌方时来制胜的法宝 。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
城濮之战中晋国本来是处于弱势的一方,晋军的实力完全不能跟楚国的大军相比,但是晋文王认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在救援宋国的时候采取了先占领楚国附庸国的策略,让楚国有所动摇 。再后来,利用计谋让齐、秦与楚国产生矛盾,选择跟晋国进行结盟,来增加晋国的实力 。这样一来,晋国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楚国也会因此有所顾虑 。
之后,在与楚国主将子玉对战的时候,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选择在城濮进行交战,那时候齐、秦、宋的军队也陆续到达了城濮与晋军进行了会合 。在作战的过程中,晋军针对楚军的军队布局的情况,伺机而动,右采用“示形动敌”的作战方式诱敌出击,结果使得楚军完全陷入重围,失去了反抗的机会 。最终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宣布结束 。
城濮之战是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城濮之战中晋国以战车七百乘、五万多兵力击败楚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联盟军队十余万人,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
春秋时期,楚国陆续征服了许多国家,使得众多的中原列国臣服于它的威严之下 。当时可以说楚国实力强盛、不可一世 。晋国在晋文公即位以来,整顿内政、发展经济、整治军队,对外进行结交,晋国的强大对楚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也阻碍了楚国称霸中原的道路 。因此,为了争夺中原的主宰权,楚国跟晋国的交战是在所难免的 。在这场对弈之中,楚国处于优势,晋国处于劣势,但是最后晋国却大获全胜,这其中运用的计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