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陈金章:《武汉防汛图卷》是国画探索的丰碑

■《武汉防汛图卷》(局部)
探索|陈金章:《武汉防汛图卷》是国画探索的丰碑
文章插图
■《武汉防汛图卷》(局部)
探索|陈金章:《武汉防汛图卷》是国画探索的丰碑
文章插图
■杨之光 《九八英雄颂》
探索|陈金章:《武汉防汛图卷》是国画探索的丰碑
文章插图
■傅抱石 《暴风雨图》轴,1954年。
■收藏周刊采访人员 梁志钦
白日里,黎雄才先生怀揣几个馒头,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泥泞的防汛大堤上写生,记录下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现场瞬间。晚上,他又不知疲倦地对写生素材进行整理。历时两年终得完成……这是不少有参与1954年武汉防汛工作的老一辈共同的记忆点,因为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岭南大家黎雄才历时两年,创作出了一幅被誉为“防汛史诗”的巨作——《武汉防汛图卷》,近日,河南多地受强降雨影响,造成包括郑州等城市严重内涝,牵动了国人的心。而这幅图卷反映的正是人民面对灾难,众志成城,克服困难的重大场景,著名画家陈金章形容,“这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画探索的丰碑。”

中国画不但能够反映时代 还能反映千军万马的战斗生活
1954年夏,长江中游暴雨倾盆,洪水泛滥,百年不遇的狂风恶浪,严重威胁着武汉三镇数百万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党和政府号召下,全市军民紧急动员,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防汛斗争。当年广州美院的前身——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也无一例外地投入了这场战斗。其中,时为教师的黎雄才就在抗洪现场,他以画笔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绘就了上百幅速写。正是在大量的写生稿基础上,他才创作出了这幅反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斗争的鸿篇巨制。
著名画家陈金章回忆称,当时自己还是中南美专学生,全校师生为响应抗洪号召,纷纷住到了堤坝附近,日夜轮流巡堤,他记得当时很少机械工具,多靠人力,但场面很恢弘,黎雄才老师看到千军万马般的筑堤队伍也特别激动,他当时四十多岁,没有被安排劳动,于是他就踩着单车,背着帆布袋装几只馒头,一些榨菜,整天在堤上转,带着画具不停画,“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当时的场景,现场就是那样。”
陈金章介绍,整幅长卷可以说分两部分,前部分是抗洪筑堤的时候画的,而后部分则是恢复生产之后,黎雄才再深入现场,画了后面一部分。
“这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画探索的丰碑。扭转了当时普遍认为中国画不能反映时代的论调。这张作品说明,中国画不但能够反映时代,还能反映千军万马的战斗生活。”他说。
【 探索|陈金章:《武汉防汛图卷》是国画探索的丰碑】
于非闇: 罕见的鸿篇巨制 动人心目的作品
收藏周刊采访人员翻查历史材料发现,1956年7月10日,“第二届全国国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开幕。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卷》参加了展出,旋即成为舆论的焦点。其时《美术》杂志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研讨,尤其是对于传统绘画能否表现现实生活等问题作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而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卷》,也成为大家讨论传统绘画介入社会现实生活可能性的最佳范例。
著名画家于非闇更以《动人心目的“武汉防汛图”》为题,抒发了他的感慨,对此画作出了中肯的评价:“由于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和对于民族绘画的重视和关怀,在国画创作方面,就一年比一年进步,一年比一年提高,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次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作品就比第一届的更多更好,其中《武汉防汛图》(卷),我认为就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鸿篇巨制动人心目的作品,这卷画,是我有生以来所见的动人的现代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