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莫言:李存葆的小说,根本不是小说,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高山下的花环|莫言:李存葆的小说,根本不是小说,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文章插图

虽说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过有大才之人,骨子里往往都有一种自傲的情节。就像当年金庸曾经在《明报》上痛斥李敖,后来李敖又当着金庸的面,用一番话狠狠的打了他的脸。
可见,有大才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点小毛病,他们或是自恃清高,或是贬低他人,认为别人不如自己,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高山下的花环|莫言:李存葆的小说,根本不是小说,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文章插图

(一)、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是最具攻击性的武器,它可以在不经意间摧毁一个人的斗志。所以生活中说话还是要掌握好分寸,以免乱说话引得他人不高兴,给别人带来伤害。今天要说的就是两位文学大家因为一句言语问题,而引发的小矛盾。
莫言原名管谟业,他出生在山东高密的农村,经历过那个动荡的年代,所写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的深化。他的作品中充斥着乡土情结,也有着对那个年代难以忘怀的伤痛。

高山下的花环|莫言:李存葆的小说,根本不是小说,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文章插图

虽然有一段不幸的童年,但这也给了莫言创作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莫言后来进入解放军艺术大学读书,并因为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以及《红高粱》而一举成名。
在1987年,《红高粱家族》虽然遭到了批判,就连刘心武也受到牵连,不过次年上映的电影《红高粱》很快为莫言逆转了局势,从此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最令他出名的莫过于在八年以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时之间举国轰动。

高山下的花环|莫言:李存葆的小说,根本不是小说,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文章插图

他的作品全部脱销,甚至还有人为了蹭他点文学细胞,专门去莫言在高密的老房子旁边挖土撬砖。如今的莫言功成名就,然而有一件事令他心存愧疚,始终难以忘怀。当年在军艺念书期间,莫言结识了同为山东老乡的李存葆。
那时的莫言还是个寂寂无名的穷小子,可李存葆凭借着1982年于《十月》杂志发表的《高山下的花环》,已经成为了一名正儿八经的作家,又在1984年凭借着同名电影,成了火遍大江南北的名人。

高山下的花环|莫言:李存葆的小说,根本不是小说,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文章插图

这部感人肺腑的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李存葆也因此当选了那年的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学校不停的为李存葆召开作品研讨会,号召全校师生向他学习。当时的莫言有些愣头青,他自认才华不在李存葆之下,所以对这些会议十分反感。
有次莫言曾这样贬低同乡李存葆的作品:\"李存葆的小说,根本不是小说,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此话一出引得全场哗然,一时之间尴尬无比。当时李存葆是全校风头最盛的学生,而莫言不过是个普通的学生,大家都觉得那时的莫言不知天高地厚,众人纷纷离场,最终不得不选择休会。

高山下的花环|莫言:李存葆的小说,根本不是小说,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文章插图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存葆内心是个很敏感的人,听完这番话后他一直在反思自己。后来还说了一句:\"大概我要再从ABC开始学起\",自那以后李存葆鲜有作品问世。莫言为那时的年少轻狂感到十分后悔,他后来又多次说道:\"我当时的发言,很尖锐、很刺耳、很不厚道\"。
(二)、好胜心切,年少轻狂
莫言感到羞愧自责,是因为不成想当时的那番话,会对李存葆带来如此大的打击。莫言本人后来又是《红高粱》又是诺贝尔文学奖,还当上了作协副主席,可李存葆却自此开始黯淡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