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杜牧的一首七律,淡淡说来,却透出深沉的悲慨

杜牧是晚唐的杰出诗人,虽然才华盖世、壮志凌云,却总是怀才不遇、沉沦下僚。他的作品颓唐而不消沉,忧郁中透出清丽。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曾如此评价,“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下面介绍杜牧的一首七律,淡淡说来,却透出深沉的悲慨。
七律|杜牧的一首七律,淡淡说来,却透出深沉的悲慨
文章插图

河湟唐代:杜牧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七律|杜牧的一首七律,淡淡说来,却透出深沉的悲慨
文章插图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军队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急切地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河,是黄河;湟,是湟水,指唐代河西、陇右一带地方。当时那里被吐蕃占领,长期不能收复。杜牧感叹唐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历史上也曾有过皇帝和大臣希望收复这一地区,但都没能实现。
七律|杜牧的一首七律,淡淡说来,却透出深沉的悲慨
文章插图

首联回顾过往,“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元载是唐代宗时的宰相,曾提过收复河湟的具体建议,后来唐宪宗李纯也曾留意过西北地区的收复间题。借箸,借筷子用,引申为筹划的意思。传说项羽率军队包围了荥阳,刘邦在吃饭时还同张良商量如何对付项羽,张良借用刘邦的筷子比划着说明这件事。
七律|杜牧的一首七律,淡淡说来,却透出深沉的悲慨
文章插图

但是收复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颔联借用典故说明并未实现。“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元载后来因事被杀,唐宪宗也没到过河湟一带。旋,不久的意思;“衣冠就东市”,是化用汉代晁错的事。晁错曾主张削夺各诸侯的封地,结果自己却还穿着朝服,就被拉到东市杀头。诗人用晁错的事,来说明元载被杀。弓剑,是一个典故,传说黄帝死后,坟中只留下了弓、剑,身体却成仙飞走了。后来各个朝代的皇帝死了,都不直说死,而说他成了仙。
七律|杜牧的一首七律,淡淡说来,却透出深沉的悲慨
文章插图

颈联描写河湟地区的人民状况,“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他们虽然从事游牧生活,穿的也不是汉服,但至死仍是一片丹心,念念不忘自己是唐朝的臣民。诗人提醒皇帝,不要忘了那些被占领者长期奴役的臣民。杜牧感情深挚,表现出对边地人民的关心和怀念。
七律|杜牧的一首七律,淡淡说来,却透出深沉的悲慨
文章插图

尾联抒发感慨,“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诗人讲述了一段历史,又怀念起失地百姓的苦难,于是心情有些沉重地说,现在只有凉州等地的歌舞还在全国流传,供那些对国事不关痛痒的闲人们消遣!作者讽刺冷峻,不动声色,只是淡淡说来,字里行间却透出深沉的悲痛和愤慨。【 七律|杜牧的一首七律,淡淡说来,却透出深沉的悲慨】
七律|杜牧的一首七律,淡淡说来,却透出深沉的悲慨
文章插图

纵观这首七律,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显深沉。作者对那些醉生梦死的“闲人”们,顺笔捎带似地给予鞭挞,语言看似平淡,却很耐人寻味。杜牧精通兵法、熟读历史,也对晚唐社会的现状极其担忧。但是诗人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建议不仅不会有人理睬,还可能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想到这些,他就觉得心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