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大丰收和结构性缺失
中国当代文学领域 , 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革”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 , 称为“十七年文学” 。 众所周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 , 文坛经过短暂调整 , 就进入创作的高产期 。 尤其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 , 文艺创作的产量更是节节上升 。 按照一般当代文学史上的说法 , 成绩显著的首先是小说 , 而小说中产量高、质量好的主要是两类:一是农村题材的作品 , 二是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 。 农村题材小说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 , 写土改 , 写农业合作化 , 都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 革命历史小说像《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等 , 动不动就发行上百万册 , 让现在的作家们望洋兴叹 。
相比之下 , 这些作品确实写得不错 , 丰收是实实在在的 , 数量远远超过了五四时期 , 或者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 “三红一创” , 再加上《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艳阳天》 , 大致可以代表那个年代的小说创作水平 。 除此之外 , 还有政治抒情诗和现代戏 。 政治抒情诗以郭小川和贺敬之为代表 , 而现代戏的代表是后来成为样板戏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 , 大致也可以代表当时的戏剧创作水平 。
这些作品代表了那个年代文艺创作的水平 , 而且的确有特色 。 不过 , 我们只要后退半步 , 稍微冷静地做些考察 , 就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在文艺创作大丰收的景象背后 , 是结构性的缺失 。 一些板块生长极其茂盛 , 一些板块却迅速枯萎 , 有的甚至绝产了 。 文学的健全状态应该是时代生活和精神的完整表现——有达官贵人 , 也应该有底层普罗大众 , 有工农兵的生活 , 也应该有知识分子和商人的生活 , 有火热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 , 也应该有温馨的家庭和缠绵的爱情;有慷慨激昂的战斗呼号 , 也应该有花前月下的低吟浅唱……但在上世纪50年代之后 , 文坛不再是这种多姿多彩、丰富繁杂的自然形态 。
【年代|大丰收和结构性缺失】这不奇怪 , 因为进入50年代之后 , 大一统的文艺格局开始形成——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 , 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 应该这样写、不能那样写……这一切都已经摆在作家面前 。 文学表现的重点是工农兵 , 文学题材也有了新的划分方式:工业、农业、军队……别的都要往后排 。 在这种情况下 , “五四”之后出现的“乡土小说”“都市小说”“知识分子生活小说”等不可能继续发展 , 商人、小业主、资本家 , 都不可能继续成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 。 土改、合作化、革命战争历史、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 都是重大题材 , 受到重视和鼓励;家务事、儿女情、人生、爱情、婚姻等个人生活类主题 , 日益减少 , 最后终于不见了 。 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是如此:在大众化的要求之下 , 赵树理式的传统叙事方式成为方向 , 通俗易懂成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 上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派小说、新感觉派、意识流之类 , 自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小说$6本男主假高冷小说,强推《镇河》好好笑,作者脑洞未免也太大了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心学@心学大师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如何在人生低谷,孕育出思想高潮的?
- 迎新春@大足区人民医院:张灯结彩迎新春
- 明信片!星辰大海|新时代,这是江苏大海寄给你的蓝色明信片
- 求职|毕业生面临求职难,两大行业面临招工难,二者为何不愿双向奔赴?
- 大学生|为什么很多企业拒绝招收三本生?并非是学历歧视,背后原因很真实
- |“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