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初的智力开发源于绘画

孩子是天生的画家 。他们对色彩和线条具有某种超乎成人的敏感 。随手抓来的蜡笔经他那稚嫩的小手涂涂抹抹,就会使一个真正的画家惊叹 。无怪乎世界上许多大画家们蜂拥着模仿起孩子画画,以示“返璞归真” 。不过有些画家尽管不着意追求和模仿,到后来却也画风朴拙 。一张白纸,当它尚未被涂以色彩和线条时,人们想象的空间更为广阔 。
回到孩子的话题,我们全想到,这幼小心灵正如一张洁白无瑕的画纸 。孩子们凭借他们那不同凡响的想象力任意描画,就好像上帝把着那孩子的小手,我们无法预见到那笔落在何处,它实在令我们惊异 。
这就是说孩子的艺术潜力是天生具有的,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挖掘 。而在另一个意义上,我们更看重的则是绘画对孩子智力启蒙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因为绘画不仅需要靠孩子的手和眼,而且还需要运用脑子,通过手和脑的协调,把所见的想象的事物反映在画纸上 。这令孩子们欣喜,他们发现自己竟然能够在一张纸上创造这么多有趣的现实中所遇见的东西 。这便引起他们更多的联想和力图准确地画出他们心中喜爱的事物 。人们发现,正是在画画的动手动脑和观察中,孩子的智力得到了开发 。
英国美术教育家赫伯特曾说:绘画是人的本能,是人生活在社会上的根基:而重视绘画创作活动的教育,则是全面教育的基本原理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最初的智力开发是以绘画为原始基础的 。因为爱美是人的天性,而孩子对于世界的渴望和认识,通过绘画表达得非常完美 。这与成人的某些方面似乎有着一致性,而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想象力更接近真纯,不染尘俗,所以更大胆,富于梦幻色彩 。在他们的梦想中,似乎没有不可能的事情,而成人则受着现实中的种种观念、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等等因素的限制 。
孩子醉心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他们希望把它复制和再现出来 。孩子的绘画,是他们内心世界中的一个十分独特的范畴 。这种独特性不是成人能够以某种世俗眼光所能概括出来的 。
当然,孩子同样对身外世界发生的一切充满兴趣,而绘画的内涵也正是基于他们天性中的好奇成分:一些图像需要他们去认识,一些背景需要他们去想象 。作为孩子,一张白纸涂满了,他的某部分好奇心也就得到了一时满足 。也许他们更愿意把已画好的图画扔到一边,再去涂抹另外一幅,以至在墙上、玻璃上、桌布上,凡是够得到的地方,都展现他无边无际的美好想象 。
作为父母或一般大人,若想进入孩子的世界,经常会面临一些难题 。他们中许多人由于不注重孩子天性中某些藏得很深的“纯艺术”气质,而很难进入孩子制造的神话天国中,并且不接受这些歪歪扭扭的五官、飞上天空的河流、长在房子上的眼睛 。于是做父母的便自以为聪明地谆谆告诫孩子们:河流为何不能飞到天空上,眼睛为何应该长到鼻子上方,小鸡小鸭应该在篱笆里面吃米而不是站在篱笆门上找虫子……大人们急于想把自己经过仔细透视和测量出来的这些形象,深入到孩子那幼小无知的梦一般的想象中 。这无异于使一个刚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孩子,收拢一双叉开的小腿走标准的成人步伐,也就是说扼制那孩子刚刚得到的一点点自由和美感——而自由自在地涂抹,随心所欲地想象,正是孩子走向智慧王国的出发点 。他们这时不需要清晰地看见世界的每一扇门窗,他们能得到一个轮廓并且大致地想象那个轮廓,就已获得了相当的人生经验 。我们已经看见了他们所描绘的世界——那是大人所无注比拟的 。因为,大人看得太清晰了,用所谓“人生经验”“艺术经验”等标准塞满了整个脑子,不存在令人想象的“空白”的余地 。因此,他们的画笔便也顺着脑子里面清晰的充满逻辑的思路,“惯性”般地描画下去 。我们也听说过那些“返璞归真”的大画家,他们一生不断变化的绘画风格,正是为了打破头脑中固有的模式而重新加以组合 。毕加索的 。几何变形”’齐白石的“衰年变法”,都成功地创造出近乎儿童式的纯真 。所不同者,这些画作更多是靠思想和智慧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