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留给冯导向观众解释的时间不多了

莎翁|留给冯导向观众解释的时间不多了
文章插图
莎翁|留给冯导向观众解释的时间不多了
文章插图
◎夏地
前几天看了一个小戏,名叫《威廉与我》,讲述的是莎士比亚的一生,编排算得上灵动有趣,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剧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你的戏是写给谁看的?”被拷问的对象是当时的剧作家们,尤其是晚年的莎士比亚。已经摸不透观众口味的莎翁一边大喊,“爱看不看!”一边发出“一切都变了,只有变化本身才永恒不变”的慨叹。
戏演到最后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出了剧场,我一直在想,戏到底是给谁看的——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舞台毕竟还是小众,但是作为大众传媒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影视行业,了解作品的受众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主创能在开动之前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或许能少走不少弯路,至少可以少挨点儿骂。
观演习惯变得“无情”
让我产生这个想法的是上线不久并收获了很多差评的网剧《北辙南辕》。本片导演冯小刚是很多人口中票房口碑双赢,并且最接地气的电影导演,他的诸多作品曾经于最平凡处感动过最广泛的观众。该剧集结了一群演技可圈可点的男女演员和走马灯一样友情客串的大牌明星,题材又是符合网剧主流观看人群喜好的大女主群像剧,描摹不同背景的都市女性走出舒适圈、跳出局限性、迎接新挑战,并在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各种复杂关系里成长的故事,怎么想都不会差到哪里。
然而,从第一集开始,这部剧仿佛就在朝着错误的方向稳步前进,着实与观众的期待“北辙南辕”。有一句比较犀利的评论说,艺术本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剧却是悬浮于生活。对于情节和人设的各种吐槽在b站、豆瓣和微博上比比皆是,不在此赘述,总结下来就是“瞧着都是身边的人,经历的都是从来没听过的事儿”——于是,就悬浮了。其实从已经上线的十几集来看,《北辙南辕》的艺术质量相比很多热播的网剧并不能说差,但是这次遭到热情阻击,根本原因或许还是在于,网络时代的电视观众,早已不是老一代影视艺术家印象里的样子。
冯小刚上一次执导电视剧是在1997年,那是个什么时间概念呢?新浪网成立于1998年,豆瓣成立于2005年,新浪微博和中国第一部网络剧出现在2009年。曾经的电视剧还是在固定时间由电视台放送,错过了只能等重播,观剧时观众的注意力会相对集中,更能被剧情吸引。而且,在那个互联网尚未“统治”全世界的年代,人们获取经验和交流感受的渠道慢且窄,这个过程中反而会有更多思考的时间。
到了2021年,电视剧在网上播,观众随时可以暂停、倍速、回放、评价,以至于现在上网看电视剧都叫“刷剧”。然而科技手段其实从另一个层面破坏了专注度,并且培养了观众的不耐烦。《北辙南辕》里,冯氏风格的运镜、台词处理和表演仍然具有可看性,但是只要剧的节奏稍微一掉,或者出现不可信的情节,很多人就会毫不留情地开倍速,再优秀的导演手法,也没有太多以本来面目见观众的机会。电视剧借助网络时代的播放渠道或许能够接触到规模更大的人群,但是观众的耐心更少,容错率更低,眼更尖,嘴更利,意见也发散得更快。吐槽特别容易,静下心来看剧反而难了。
评价系统全面乱打
用iPad看网剧时,屏幕上经常会飘过一行“有人在吗”“怎么弹幕这么少”,弹幕作为一个即时评价及讨论功能,已经成为当下网络时代观剧体验的一部分,热剧的弹幕几乎可以把屏幕整个盖住。此外观众可以在多种多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意见,比照当年给电视剧提意见还要致信电视报,在论坛发帖要字斟句酌的时代,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