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运动猝死

一、运动是一把双刃剑
这并非危言耸听 , 运动确是一把双刃剑 。它有促进健康的一面 , 也有摧毁生命和健康的另一面 , 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位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老人 , 在中途意外地死亡;奥运会花样滑冰冠军在一次练习中猝死 , 年仅27岁 , 尸检证明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一位老同志爬香山 , 引发了脑溢血身亡 。这些称作运动猝死 , 就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 。美国报道平均每11万个运动小时有一次猝死发生 。当然这说明运动造成的伤害是个别的 , 其健身效益是主要的 , 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 伤害是可以避免的 。
运动猝死的具体原因是运动过于紧张、激烈 , 超过了人体可承受的极限 , 造成血压过高、心率过快 , 心肌缺氧 , 导致脑溢血、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紊乱或急性心力衰竭 , 以至猝死 。至于其他伤害 , 主要是肌肉、筋骨等的外伤 。对一组中老年妇女研究发现 , 6个月的跑步锻炼 , 导致了40%的人骨关节、韧带损伤 。也有因过度疲劳 , 导致植物神经和内脏功能紊乱等 。可见安全健身是运动医学的重要课题 。
二、运动安全与“阈限内负荷”
在健身运动中 , 如何做到安全、有效呢?按照中医养生之道就是“中正和平” , 凡事太过和不及都不好 , 所以现代流行的说法是“适当地运动” 。除了注意防止身体意外受伤以外 , 最重要的是对运动负荷强度和运动时间的控制 。那么怎样掌握这个“适度”呢?这就涉及到“阈限内负荷”问题 。
体育锻炼的最佳效果是在有机体处于最大摄氧量和最大心搏量的时间 , 这时有机体的各组织器官都能获得最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 有机体处于充分受益状态 。因此 , 把运动时心率在120~180次/分钟的生理负荷称为阈限内负荷 。阈限下负荷的运动 , 不需动员内脏器官的潜力 , 达不到刺激有机体超量恢复的阈值 , 因而收效很少;相反 , 阈限上负荷的锻炼 , 由于心率过快 , 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 , 无法满足所需要的血氧供应 , 有损于健康 。长期超过生理负荷 , 人体可能产生两种反应 。急性反应是心肌衰弱 , 引起血压下降 , 心率加快且微弱 , 出现头晕、呕吐、面色苍白、极度疲劳等症状 , 甚至猝死 。慢性反应是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 , 多数是抑制过程削弱 , 长期疲劳 , 并伴有头痛、烦躁、失眠、食欲不振、对运动毫无兴趣等等 。
运动时 , 体内各种能源物质逐渐消耗 , 但在运动结束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 , 继而超过原有水平 , 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过程与运动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 , 运动量越大 , 消耗的越多 , 超量恢复也就越明显 。重复锻炼的间歇时间不同 , 运动产生的功效也不相同 。间歇时间太长 , 下一次锻炼是在“超量恢复”之后进行的 , 身体机能仍保持在原有水平 。间歇时间太短 , 下一次锻炼是在未完全恢复的条件下进行的 , 身体机能反而下降 。间歇时间适宜 , 下一次锻炼正好在“超量恢复”时间内进行 , 身体机能就会提高 。根据这一原理 , 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 , 是健身运动安全、有效的两条基本原则 。一般情况下 , 锻炼过程中 , 心、肺功能发挥最大能力并保持一定的稳定程度 , 需要3分钟左右 。因此 , 把运动心率控制在阈限内负荷 , 最好是在130次/分左右 , 并保持3~6分钟 , 这样 , 锻炼的效果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