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丨《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吴天明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中州学刊》2021年第5期
摘要:孔子生活在国家治理由政教一体向世俗政治转变的关键历史节点上 , 既是六代最后的政教古儒 , 又是春秋至今最早的政治新儒 , 故其语录既有政教杂糅的特点 , 也有世俗政治的倾向 。 弟子后学选编《论语》 , 不仅剔除了孔子的大量宗教语录 , 也未收录他政治研究、历史研究的所有长篇语录 , 只选取了部分短小零星的政治语录 。
其目的应是:其一 , 凸显孔子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的形象 , 使孔学完全成为世俗政治学;其二 , 让通俗易懂、短小易记的《论语》成为孔学的“普及本” , 理论性很强的长篇语录成为孔学的“学术本” , 二者共同确立孔学作为六代之学、六艺之学的理论总结和后世政教文史哲等学科理论渊薮的历史地位 。 《论语》选编工作对提升孔子形象和孔学地位的重大贡献 , 即在于此 。
关键词:《论语》编辑;战国诸子;《礼记》;《大戴礼记》;世俗政治;
据《左传》、战国诸子、《礼记》、《大戴礼记》残卷等传世文献 , 孔子本有大量语录 。 【1】将这些语录与《论语》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对比即可发现 , 这些语录有四大特点:
其一 , 除了极个别情况外 , 全都没有被编入《论语》 , 说明《论语》只是孔子师徒语录的一个选编本 , 其编选目的、选材标准和依据 , 战国至今尚无学者认真关注 。
其二 , 主要内容为丧葬祭祀、政治研究、历史研究 。 【2】无论是篇章总数还是文字总数 , 孔子师徒的宗教语录都至少三倍于《论语》 , 说明孔子首先是一位宗教礼仪专家 , 然后才是世俗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 。 也就是说 , 孔子原本是一位政教杂糅的古儒 , 这与几千年来《论语》显示的孔子形象大为不同 。
其三 , 其篇幅既有许多几字、十几字、几十字的零星言论 , 如不编辑成卷成篇 , 则不便传世;也有动辄上千字甚至几千字 , 完全无须编辑 , 即可独立成卷、独立成篇、独立传世的长篇大论 。 而《论语》留给世人的印象则是 , 孔子说话总是三言两语 , 以致当下很多学者甚至以《论语》为例 , 论证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就是长于领悟而短于思辨 , 与西方人大为不同 。
其四 , 言说方式有非常随机的现场答问 , 也有构思严谨、论证严密、理论体系完备、充满思辨色彩的语录 。 【3】而《论语》给人的印象则是 , 孔子的思想缺乏理论深度 , 就像中国乡村随处可见的白胡子老爷爷一样 , 以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不无讽刺地说 , 孔子只是一位“世俗哲学家” , 而他的这一判断居然得到了中国近代以来许多哲学家的认可 。
战国诸子虽然经常引用孔子语录 , 但总是只引用零零星星的世俗政治语录 , 从不引用孔子的宗教语录和论述重大理论问题的长篇大论【4】 , 说明就连战国诸子心中的孔子形象、孔学印象 , 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论语》所塑造的 , 与真实的孔子和原汁原味的孔学相去甚远 。 幸好汉初学者为了抢救周代文献 , 大量收录了《论语》未收的孔子师徒语录 , 我们才有幸看到一位更加真实的孔子 , 体会到更加原汁原味的孔学 。
孔子师徒语录被记录的时间 , 前后大约八十多年 。 【5】这些语录的汇总编辑传世 , 应经历过两个节点、三个阶段 。
两个节点是孔子去世和曾子去世:孔子去世 , 弟子集中守孝三年 , 其间应汇总并编辑《学而篇》 等单篇语录 ,如果此时不将孔子的零星语录汇总并编辑成篇 , 等到丧期届满 , 弟子云散 , 这些零星语录就可能亡佚;曾子去世 , 曾子弟子汇总选编《子张篇》【6】等单篇语录 , 使之传世 , 若干年后选取部分传世单篇语录组装《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