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丨《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二 )
三个阶段是:孔子晚年 , 无须编辑的长篇大论各自独立传世阶段;孔子去世直至曾子去世 , 零星语录编辑成卷成篇 , 各自独立传世阶段;《论语》成书传世阶段 。
《论语》的编辑者只是将那些已经传世的单篇语录 , 选取一部分组装成书 , 使之更加方便地传播孔学而已 , 似乎并无讨论的必要 。 但将《论语》与上述文献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即可发现 , 《论语》的选材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
其一 , 《论语》只收录了孔子师徒的部分世俗政治语录 , 几乎完全剔除了他们的宗教语录 , 即使偶有收录 , 也只是表达子孙后代对鬼神祖先的孝心而已 , 而与灵魂不死、生命循环的原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完全不同;其二 , 《论语》完全未收孔子理论性很强、思辨色彩很浓的长篇语录 , 只收录了部分零星政治语录 。
《论语》编辑者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 他们想达到什么目的 , 是否达到了目的 , 此举对孔子形象的塑造和孔学学术地位的确立有何影响 , 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
一、剔除宗教语录的目的和意义
孔子师徒的宗教语录都是零星语录 , 在所有题材中数量最多 , 随手打开《礼记》就会看到 。 战国至今学者最熟悉的例子 , 是孔子请教老子丧葬祭祀礼仪细节的几章语录【7】 , 但学者对其他宗教语录则缺乏关注的兴趣 , 这显然与战国至今中国已经世俗化的大势密切相关 。 《论语》将这些宗教语录几乎完全剔除 , 其深刻原因和特殊意义 , 古来学者尚未留意 。
人类文明早期的思想文化 , 无不人神杂糅 , 故所有的氏族部落国家 , 无不实行政教一体的治理方式 , 各族各国早期的酋长王侯都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领袖 , 是思想家政治家同时也是宗教专家 , 各种各样的历史文献也无不具有政教杂糅的特点 。
中国尧舜夏商周春秋六代圣贤、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代文献 , 就都具有政教杂糅的特征 。 如六代天王诸侯卿大夫 , 在政治上和宗教上也分别是天下国家家族采邑的政治领袖和大巫师 。 《左传》常说鲁侯“主鲁祀”、晋侯“主晋祀”之类的话 , “主祀”不仅表示主持宗教活动 , 也表示主持政治活动 。
《诗经》中的祭祀乐歌 , 天子用什么 , 诸侯用什么 , 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 否则就是僭越礼制 , 会有杀头风险 。 每年春天只有天王方可郊祭天帝 , 始祖配享 , 诸侯无此宗教权力和政治权力 。 天王灵主的供奉之所才称“庙” , 诸侯则称“宫” , 而鲁侯竟称周公之“宫”为“太庙” , 且郊祭天帝 , 所以《八佾篇》经常批评鲁侯及其权臣季孙氏僭越礼制 。
《尚书》《论语》均记载尧舜大禹禅让 , 禅让者均严肃告诫受禅者 , “四海困穷 , 天禄永终” 。 “天下为公”时“禄”本指酋长天王的宗教权兼政治权 , “天下为家”后则兼指政治经济利益 , 故有“爵禄”“禄位”之说 , 那么“四海困穷”就是政治经济 , “天禄永终”则是宗教兼政治经济 。 六代文献中这类政教杂糅的例子比比皆是 。
六代之后 , 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 从传世文献来看 , 大约在战国中晚期 , 当西方刚刚开始进入宗教化时代时 , 中国就已超越了宗教化阶段 , 基本完成了世俗化的历史进程 , 那时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 , 已与今人无异 。
如孟子曾煞费苦心 , 反复论证舜帝大孝 , 说父母兄弟杀他时 , 他就赶紧逃开 , 不杀他就马上回来孝顺父母 , 友爱兄弟 , 好像谋杀之事从未发生一样 , 所以舜帝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孝子仁兄 。 这类故事早期口耳相传时 , 必与生命循环信仰密切相关 , 不然舜帝不可能如此 。 但因孟子的时代已无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可言 , 他不得不从世俗伦理道德上来论证 , 所以即使再辛苦也无法说服战国至今的任何一位读者 。 【8】
- 唐寅|弘治十二年的那场唐伯虎科举舞弊案,吴宽信札揭露实情!
- 文化$想要吉祥又喜气挂什么,大文创研究院 吴帆 公鸡吉利图 值得一看
- 年画|李文锦:吴百锁·李华 木版年画“伉俪痴”
- 吕焕成#延续吴门画风,描绘人间仙境,吕焕成绘《春山听阮》
- 吴用&宋江被毒死后,吴用和花荣为何要在宋江坟前自杀,而不是逃走?
- 吴长龄|【诗词年鉴】吴长龄 辛丑卷
- 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8句话,撑起了民族脊梁,看后热血沸腾!
- 晁盖!宋江真正心腹有四个,除了花荣李逵和吴用,还有一人潜伏很深
- 水浒传$吴用和晁盖上梁山之后,为何急着给宋江送给礼物,真相竟如此黑暗!
- |“90后”谢冕:一生只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