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问题|《唱吧!未安葬的魂灵》: 历史和现实的召唤

文坛翘楚杰丝米妮·瓦德(1977-)虽然才发表了三部小说 , 却是唯一一个两度摘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家 。 她的《唱吧!未安葬的魂灵》(2017)甫一出版就深受认可 , 斩获国家图书奖 , 还被《时代周刊》、《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十大好书 , 入围安德鲁·卡内基奖等各类榜单 , 在媒体被奥巴马等名流推荐阅读 , 读者在评论中则将瓦德比肩文学巨人尤多拉·韦尔蒂、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1993年诺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等 。 该书引起的轰动迄今未曾消退 , 越来越多的学位论文以此小说为选题 , 越来越多的外文译本陆续出现 , 中译本在2021年初由中信出版社推出 。
种族问题|《唱吧!未安葬的魂灵》: 历史和现实的召唤
文章图片

杰丝米妮·瓦德(Jesmyn Ward,1977-) , 2011年凭借小说《拾骨》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 2017年凭借《唱吧!未安葬的魂灵》再次获得该奖项 , 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该奖的女性作家 。
撰文丨 吴新云
种族问题|《唱吧!未安葬的魂灵》: 历史和现实的召唤
文章图片

《唱吧!未安葬的魂灵》
作者:杰丝米妮·瓦德
译者:孙麟
版本: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1月
01
多重的呼唤
小说《唱吧!未安葬的魂灵》由混血男孩约约、约约的黑人母亲莱奥妮、黑人亡灵里奇这三者的名字轮番作为章标题 , 各自以第一人称口述十五章故事 。 表层情节不复杂:莱奥妮不顾父亲里弗反对 , 在母亲重病期间 , 执意带十三岁儿子约约和三岁女儿凯拉去密西西比州监狱“帕奇曼”接服刑三年释放出狱的男朋友迈克尔回家;莱奥妮和同样有毒瘾的白人闺蜜米斯蒂开车 , 在两天的行程中还不忘贩毒 , 路上与毒贩、与警察的遭遇、小女儿的生病 , 让路程坎坷不平;和孩爸迈克尔一起乘车返程的还有死于监狱的十二岁左右的黑人儿童里奇的鬼魂 , 其顾念当年狱友里弗的关照 , 想通过约约找到里弗 , 探得当年自己死亡的真相;最后 , 迈克尔和白人家庭决裂 , 约约和凯莉在祖母离世后 , 与里奇等一众鬼魂对话、歌唱 , 以“回家”的呼声结束全书 。
《唱吧!未安葬的魂灵》“告解式”的文字随着口述者思绪千转百回 ,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为“家庭史诗”、“道路故事”、“鬼故事”等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这还是关于一部美国种族问题的小说 , 表层故事之下意蕴多重 , 切中了美国社会的积弊和现状 , 又给人以希望 , 是用历史、现实召唤美国人解决种族问题 , 所以才让美国读者如此推崇 。
一来 , 作者瓦德通过扉页引言和小说名字这种“内副文本”来强化种族问题的历史和现实的关联度 。 扉页的三条引言给小说营造了关于种族问题的文化语境:第一条引言——“我们在找寻谁 , 我们在找寻谁?/我们要找的是埃基阿努”等——源自西非克瓦语吟唱的歌谣 , 所涉人物是十一岁时被绑架贩卖的黑人 , 其在1766年赎回自由 , 后出版自传 , 成为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期间大西洋奴隶贸易数百万非洲受害者的代表人物;第二条引言——“记忆是活生生的东西” , 能将“长者和晚辈、过去和现在、生者和逝者”交汇在一起——源自尤多拉·韦尔蒂的自传散文集《一个作家的开端》 , 其以回溯性叙述视角 , 展现了非线性时间观 , 即过去总是指向现在和未来 , 而在现在和未来的回响让过去重获新意 , 就瓦德小说而言 , 种族问题历史还在现实中延续 , 必须重审;第三条引言——“得克萨斯的海岸” , “我无家可归/直至盛夏来临 , 泡沫翻滚”等——来自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的诗作《海湾》(1969) , 该诗重点讲述的是“分裂和不和” , 即没有愈合的种族历史创伤超越时空 , 如梦魇纠缠当下的人们 。 运用引言的同时 , 小说《唱吧!未安葬的魂灵》书名的“魂灵”(souls)字样很像是作者瓦德刻意用典 , 让人联想到黑人社会学家杜波依斯1903年名作《黑人的灵魂》(The Souls of Black Folk) , 能彰显书中黑人主角对种族处境的深入思考;另外 , 英文souls既可以是“鬼”也可以是“人”, 死去的魂灵无法安心入土可称为“未安葬” , 而生者其实是尚在人间“未安葬”的魂灵, 一个书名具有了多重所指 。 而且标题中“唱吧”字样和小说章节“口述”形式看 , 该小说是祈使、唤醒、表达为目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