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滇缅路会战失败诱因 蒋介石与史迪威分歧( 二 )


集中远征军在曼德勒地区作战,从蒋的立场看,还有几方面的有利因素 。曼德勒扼缅北之咽喉,为缅北之屏障,同时,又是中国经缅北西向印度交通之枢 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保卫曼德勒,既可使之充当中国大西南地区的缓冲,以免日军直接威胁,又可保住中国经缅甸至印度的对外通道,维持获得外援的间接途 径 。也就是说,仰光失陷后,守住曼德勒,即是中国在缅作战的最大利益目标 。同时,一旦作战失利,中国军队以曼德勒为中心,后有密支那、腊戍等稳固据点,撤 兵也较为容易 。另外,从缅甸地形看,以曼德勒为界,以南多平原地区,以北则为山地,依托山地作防御战对武器配备较落后的中国军队也显然更为有利 。正因此, 在与史迪威谈话时,蒋介石一再要求史迪威以准备曼德勒作战为在缅作战基本要领 。
史迪威的思路与蒋完全相反
但是,史迪威的想法一开始就和蒋介石大不相同 。史对中国之行雄心勃勃,指挥军队建功立业,是史迪威衷心追求的目标 。而他当时对中日两军的素质、特点、战斗力均未有全面了解,按照他“以最快的速度轻率地作出最生硬的结论”的个性,进攻战显然更符合他的选择 。
当然,史迪威主张在缅甸进行积极的进攻作战,更主要的还源自于美、英的全球战略 。美、英以欧洲战场为主要战场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对保持英国作战 能力的重视当然要远远超过中国 。作为印度屏障,保住缅甸,对防止日本攻印,减轻英国在印度压力,使其在欧洲战场充分发挥作用有重要意义 。这就是史迪威所 言:“日本已被迫在缅甸动用了可能派往印度、澳大利亚或其他地方的兵力 。这是中国此时能够把它所拥有的东西———兵员———贡献给盟国事业的最好办法 。” 因此,尽管史迪威对英国在缅甸的避战退却极感不耐,但仍然接受这一现实,并多次以中国军队作为英军退却的掩护 。
正因如此,史迪威对蒋介石提出的缅甸作战意见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应在同古集结中国军队主力,迅速夺取仰光,取得缅甸保卫战的迅速完全胜利 。3月9日,在与蒋的谈话中,他提出要在十日之内在缅发动大规模反攻 。然而,此时中国军队不过刚刚出动,大部分部队尚在国内,十日之内反攻的说法近乎天方夜 谭 。此后,史迪威事实上也未坚持马上反攻仰光,并在与蒋谈话时,当面有条件接受重点防御曼德勒的计划 。不过,当其受命负责缅甸前线指挥并走马上任后,即把 蒋的计划完全置诸脑后,此后,一直到缅甸战役失败,史迪威实际都坚持和蒋思路完全相反的进攻战略 。中国远征军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史迪威的这一战略思路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蒋介石对史迪威作出让步
史迪威以中国远征军指挥官身份抵达缅甸后,立即准备将其在缅甸发动全线反攻的计划付诸实施 。
史迪威的权限,是缅甸战役初期一个颇引注目的问题,蒋介石通常被指责为对史迪威放权不够并实行遥控,史迪威本人事后也一再抱怨自己权限不足,并 将失败主要责任归结于此 。对此,首先应该看到,就缅甸战场言,史的身份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及中国军队在缅指挥官,因此,史有执行中国战区统帅基本作战意旨的 义务与责任,这一点,蒋在与史迪威谈话时曾明确加以指出,而史也以此为当然 。其次,史迪威作为中国远征军的指挥官,有权在统帅部指挥下,行使前线的具体指 挥权 。
在具体指挥权上,应该说,这一时期,蒋准备予史迪威充分权力 。3月4日,蒋在腊戍接见杜聿明,令其对史绝对服从 。15日,第200师师长戴安澜 致电蒋介石报告军情,蒋迟至25日才复电,并明确指示:“嗣后凡有请求应迳呈军部,因此间无法遥制也 。”20日,又指示远征军全体官长“对史参谋长之命令 应绝对遵守” 。不管蒋内心是否情愿,抑或此前他如何指挥,在美国派遣的史迪威面前,他的行动是谨慎的 。当时史迪威本人也为此感到庆幸,他在日记中写道: “中国人接受了我的地位,这近乎奇迹 。”当然,由于中、美文化的不同,施予者和接受者对权力理解不尽相同,在蒋看来,指挥权只意味着总体战略指导下的具体 实施权,而在史看来,指挥权即意味着他应该有驾驭整个战场的权力,其中当然包括对战略指导的变更,这又是蒋介石当时尚不愿接受的,史迪威感到的权力不足, 更重要的可能还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