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滇缅路会战失败诱因 蒋介石与史迪威分歧

缅甸之战以盟国方面的失败而告终,中国远征军损失惨重 。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很多,就中方言,两个主要指挥者史迪威和蒋介石对此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兵东南亚,迅速横扫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前锋直指缅甸 。缅甸对中、英两国均具重要意义,从国际国内战略局势出发, 中、英决定在此联合进行对日战争 。战争最终以盟国方面的失败而告终,中国远征军损失十分惨重 。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很多,如盟国间战略战术上的不协调,缅甸 地理态势及人文环境的影响,英军战斗意志薄弱等,就中方言,两个主要指挥者史迪威和蒋介石对此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蒋介石对缅甸战场的最初设想
中国远征军大规模入缅,是在日军已占据缅甸南部沿海地区,英国被迫向内地退却后开始的 。最初,为防止中国占据缅甸,英国竭力避免中方入缅,直到 日军在南缅攻势甚猛,英军难以抵挡,韦维尔才最终同意中国军队大举入缅 。英国对中国远征军入缅表现出的三心二意,预示远征军在缅作战将不会一帆风顺 。
中国准备出兵缅甸,主要是从中国本身战略利益出发 。中国在缅最重要利益所在即保卫缅甸南部的仰光出海口,维持海外物资输入运输线 。因此,中国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出兵缅甸抱积极态度,随时等待着对缅甸有宗主权的英方的邀请 。1942年1月底,英方向中国求援后,蒋介石随即令待命中的第6军向缅 甸出动 。2月14日,下达第5军入缅令,准备使用于同古、仰光附近地区,以保卫仰光为主要责任 。显然,当时中国希望和英国一起,在缅南与敌决战,争取打垮 日军,保卫仰光 。
然而,由于英方拖延,中国军队出动途中,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3月8日,仰光失守,缅甸出海口事实上已被封闭 。同时,在东南亚战场,英美军队全面 溃败,日军控制南太平洋,其海军可前出到缅南海面,缅南出海口有效性大受影响 。仰光失陷及英美在南太平洋的一系列失败,对中国方面形成重大心理冲击 。在此 背景下,中国的出兵计划不得不随之发生变化 。
3月9日,蒋介石电令“第五军入缅部队暂缓开拔” 。随后,在与刚到任的美国派遣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谈话时,一改此前的积极态度,明确表示,仰 光失守后,原定进至同古地区协助英军反攻仰光计划必须重新考虑,强调此后中国军队在缅作战“实有应用纵深配备战略之绝对必要” 。蒋介石此时计划:以腊戍、 密支那等缅北重镇为后方,以位于缅北的首都曼德勒为中心,“集结主力于曼德勒附近,诱敌深入,待与交锋之后,再反攻突破之” 。之所以如此,主要基于如下几点:
一是对英军在缅甸继续作战的决心不表信任,担心中国军队倾力前突,后方空虚,一旦战事不利,将面临孤军深入的危险 。3月19日,蒋与史迪威谈话时指出,由于指挥难以统一,“他日有撤兵必要之时,两国军队必陷入绝对混乱之现象而肇空前之危机” 。
二是怀疑中英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中、英在指挥权和联络上均不协调,仰光失陷前,中国在指挥权上虽愿让步,但英方并不愿意指挥中国军队,不愿承担由此而来的责任 。仰光失陷后,蒋对英方又不放心,不愿将远征军交给英方指挥 。
三是英国长期殖民统治造成当地民众对英军反感甚至痛恨,中国作为英国盟军,部队行动必然受到影响,而缅甸混乱的交通管理也将极大影响中国军队的机动 。在得不到民众支持,又是出国作战,地形生疏,天时、地利、人和均处不利时,慎重行事,应属必要 。
当然,蒋介石作出这样的选择,还有其不欲明言的原因 。如前所述,中国出兵缅甸,最重要的是欲保住缅甸尤其是仰光的出海口,获得盟国战略物资的接 济,仰光及东南亚地区失陷后,这一目标已难以实现,在英国未表现出坚守缅甸决心的情况下,中国当然也不愿为英国作嫁衣,担当防守全缅的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