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曹植《明月上高楼》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
夫行逾十载,贱妾常独栖 。
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 。
君作高山柏,妾为浊水泥 。
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 。
心中念故人,泪堕不能止 。
浮沈各异路,会合当何谐 。
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 。
君怀常不开,贱妾当何依 。
恩情中道绝,流止任东西 。
【赏析曹植《明月上高楼》】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
赏析
曹植的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 。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是「特见宠爱」的 。于是这个时期的曹植,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着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高气扬的意味,<白马篇>可作代表 。而本来凭着出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 。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曹丕却自重自持,虽然才华光芒皆稍逊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 。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折点 。曹丕继位以后,对这个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 。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以防其弟图谋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 。人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胁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残的诗歌 。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 。
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 。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 。除了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 。怨妇形象的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经》 。《诗经》里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是窈窕贤淑的美女如<关雎>;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弃妇,例如<卫风.氓> 。到了楚辞,女子常常是一种美好的象征,用来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 。此后的《古诗十九首》里,怨妇的形象更是运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这里面的思妇怨妇以写实居多 。而发展到建安时期,诗文里的女子形象则是真实的弃妇形象与用作托讽的象喻两者兼而有之 。曹植这首<七哀>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 。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事业的,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就说:「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应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这种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 。建安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伟气势,在当时的建安文士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一股求取建功立业的风潮 。曹植就是如此深受乃父与整个时代风潮的熏染,汲汲渴望能「名编壮士籍」、「捐躯赴国难」(<白马篇>) 。
可是抱着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 。曹植此时已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