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游戏“出专注力( 二 )


记得那时我给夏杨讲故事,他有时候会喜欢我反反复复给他讲同一个故事 。大人的心理往往是:“哎呀,我都讲过几遍了,你怎么还听这一个啊?”我从有关孩子教育的书上看到,反复给孩子讲同一个老故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对他的专注力进行培养 。给幼小的孩子读书,可以帮助发展孩子专注的能力、聆听的技能等,这种很随意的行为,却会对孩子的将来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
比如《小兔乖乖》这个儿童故事,我就给夏杨讲了不知多少遍 。只要他要求我给他讲时,我就不厌其烦地反复讲给他 。因为只有在那个时期,他才会自然地接受来自父母的这种有意识的专注力的训练 。等到他说 “不听了,我都听了几遍了”,那时就已经失去了训练专注力的最佳时机 。当然我给他反复讲一个故事的过程中,也会兼顾到他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但主要的还是那种暂时看不到结果的专注力的培养 。
夏杨有一个特点,就是专注力特别强,做事精力集中 。从小获得的这一素质,对他今天学习生命科学,在实验室做很枯燥的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实验,都是非常有益的 。
孩子专注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 。有一种说法,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二十一次重复 。父母应该从小放手让孩子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并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引导和保护他的兴趣 。
夏杨的学龄前期,我对他的教育除了给他做一些入学前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刻意回避了让他接触小学课本上可能学的东西,有意地让他接触他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内容,进行无意学习 。我认为,如果小学学习的内容让他早接触过了,他在课堂上再接触时,就淡化了他渴求新知识的求知欲,就会使他失去课堂学习的乐趣,不但不能让他很专注地听讲,反而容易使他的注意力涣散 。孩子一旦有了课堂上注意力涣散的毛病,即使他的智力水平不低,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很聪明但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 。
一般来说,智力正常的孩子,只要在课堂上能够很专注地听讲,成绩好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 。小学的一节课,就学几个字母或一页书,对于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来说,接受和消化不会存在难度,只是专注力是否足够的问题 。但从大脑的规律讲,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暂,因此在有意识训练孩子的专注力时,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顺应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
美国如何教孩子直面死亡
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而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尽少和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 。
美国的家长和教师,却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作出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是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 。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早已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此词 。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既神秘又恐惧 。他们或许还会若有所思地向大人们提出许多相关的问题:难道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吗?我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死行吗?我的小朋友和我以后也非得死吗?
不过孩子一般要长到10岁左右才能理解“死亡是永恒的”(即人死了就不能复活)这样深奥、抽象的道理 。而在此之前,他们往往不会如成人那样,为亲人的死亡带来的哀伤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 。他们只是想知道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已 。
对于儿童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作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 。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作出解释 。因为他们认定,尽管作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