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老舍谈写作五》( 三 )
我的文章写的那样白 , 那样俗 , 好像毫不费力 。 实际上 , 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有时候一千多字要写两三天 。 看有些青年同志们写的东西 , 往往吓我一跳 。 他下笔万言 , 一笔到底 , 很少句点 , 不知道到哪里才算完 , 看起来让人喘不过气来 。
第二 , 写东西时 , 用字 , 造句必须先要求清楚明白 。 用字造句不清楚、不明白、不正确的例子是很多的 。 例如“那个长得像驴脸的人” , 这个句子就不清楚、不明确 。 这是说那个人的整个身子长得像驴脸呢 , 还是怎么的?难道那个人没胳膊没腿 , 全身长得像一张驴脸吗 , 要是这样 , 怎么还像人呢?当然 , 本意是说:那个人的脸长得像驴脸 。
所以我的意见是:要老老实实先把话写清楚了 , 然后再求生动 。 要少用修辞 , 非到不用不可的时候才用 。 在一篇文章里你用了一个“伟大的” , 如“伟大的毛主席” , 就对了;要是这个也伟大 , 那个也伟大 , 那就没有力量 , 不发生作用了 。 乱用比喻 , 那个人的耳朵像什么 , 眼睛像什么……就使文章单调无力 。 要知道:不用任何形容 , 只是清清楚楚写下来的文章 , 而且写的好 , 就是最大的本事 , 真正的工夫 。 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你所要写的东西 , 你就可以不用那些无聊的修辞与形容 , 而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写出来 。 我们拿几句古诗来看看吧 。 像王维的“隔牖风惊竹”吧 , 就是说早上起来 , 听到窗子外面竹子响了 。 听到竹子响后 , 当然要打开门看看 , 嗐!这一看 , 下一句就惊人了 , “开门雪满山”!这没有任何形容 , 就那么直接说出来了 。 没有形容雪 , 可使我们看到了雪的全景 。 若是写他打开门就“哟!伟大的雪呀!”“多白的雪呀!”便不会惊人 。 我们再看看韩愈写雪的诗吧 。 他是一个大文学家 , 但是他写雪就没有王维写的有气魄 。 他这么写:“随车翻缟带 , 逐马散银杯 。 ”他是说车子在雪地里走 , 雪随着车轮的转动翻起两条白带子;马蹄踏到雪上 , 留了一个一个的银杯子 。 这是很用心写的 , 用心形容的 。 但是形容的好不好呢?不好!王维是一语把整个的自然景象都写出来 , 成为名句 。 而韩愈的这一联 , 只是琐碎的刻画 , 没有多少诗意 。 再如我们常念的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 这么说就够了 , 用不着什么形容 。 像“满城风雨近重阳”这一句诗 , 是抄着总根来的 , 没有枝节琐碎的形容 , 而把整个“重阳”季节的形色都写了出来 。 所以我以为:在你写东西的时候 , 要要求清楚 , 少用那些乱七八糟的修辞 。 你要是真看明白了一件事 , 你就能一针见血地把它写出来 , 写得简练有力!
我还有个意见:就是要少用“然而”、“所以”、“但是” , 不要老用这些字转来转去 。 你要是一会儿“然而” , 一会儿“但是” , 一会儿“所以” , 老那么绕弯子 , 不但减弱了文章的力量 , 读者还要问你:“你到底要怎么样?你能不能直截了当地说话!?”不是有这样一个故事吗?我们的大文学家王勃写了两句最得意的话:“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传说 , 后来他在水里淹死了 , 死后还不忘这两句 , 天天在水上闹鬼 , 反复念着这两句 。 后来有一个人由此经过 , 听见了就说:“你这两句话还不算太好 。 要把‘与’字和‘共’字删去 , 改成‘落霞孤鹜齐飞 , 秋水长天一色’ , 不是更挺拔更好吗?”据说 , 从此就不闹鬼了 。 这把鬼说服了 。 所以文章里的虚字 , 只要能去的尽量把它去了 , 要不然死后想闹鬼也闹不成 , 总有人会指出你的毛病来的 。
- 古诗词#关于王昭君的古诗词集锦
- 人际关系|同事关系再好,这3种忙也不能帮,容易吃大亏
- 孩子们&马鞍山市雨山区:趣味闯关“乐翻天”
- 东亚病夫#中国最邪恶的4把罕见冷兵器,第四把清朝成“东亚病夫”跟它有关
- 匈奴&长城最重要的关隘 被誉中华第一关 千年“错字”匾额无人敢改!
- 夏代&三海经古代书里面就体现出来了夏代历史,并且有实物资料见证。
- 十二律@我国古代的度量衡等单位均与天文和民间的一些现象有极大关系
- |与同事关系再好,这3种事不能帮到底,保护自己,不做吃亏事
- 责任|压实责任坚定信心鼓舞士气 坚决打赢津南疫情防控关键之役
- 红楼梦!红楼梦:袭人和林黛玉的关系如何,她们怎么会同一天生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