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如果手边有一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日记,你会忍住不打开它吗?
切斯瓦尔·米沃什 , 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 。 1911年出生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立陶宛 。 1978年获俗称小诺贝尔奖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 。 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主要作品有《被禁锢的头脑》、《伊斯河谷》等 。
文章图片
瑞典文学院在对他的授奖词中说:“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 , 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 , 描述了人类在剧烈冲突世界中的赤裸状态 。 ”
伯克利的群山 1987年 , 在一个美丽的夏季 , 露台上 , 花疯了一样盛开 , 他徒步登上灰熊山顶 , 仰望星星 。
在无休止的惊讶中 , 米沃什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七十七个念头 。 人生素材足够写一篇长篇小说的米沃什 , 在这年 , 写起了日记 。 “写日记时 , 仿佛可以抛弃一切的顾虑 。 ”
他曾在诗里写道:我不知道伯克利的群山会是我的终点 。 因为只要人活着 , 一切就不确定 。 然而现在 , 他却认为伯克利很可能是他的终点 。
“米沃什的一生 , 经历了漫长的漂泊、动荡、凶险、屠杀与在时间中的遗忘 , 当然 , 还有贯穿于他的诗歌写作中的拯救 。 ”
文章图片
1911年 , 米沃什出生在立陶宛维尔诺附近的一个农庄 。 在去巴黎前 , 米沃什和朋友创办了一份名为《火炬》的文学刊物 , 和文学团体“火炬社” , 号称波兰文坛的“灾难主义诗派” 。 1933年以《冰封的日子》一书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 从巴黎回国后 , 25岁的米沃什出版第二部诗集《三个冬天》 , 被认为那一代人中最有天赋的作家 。
在二战期间 , 他目睹红军统治下的维尔诺已像“房子一样倒塌了” , 匆匆逃离 , 穿越四道封锁线 , 回到华沙 , 并加入左派抵抗组织 , 从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动 。 在华沙 , 却亲眼目击犹太区惨案 , 并写下了他作为见证者的著名诗篇——《菲奥里广场》 , 描写了华沙犹太人起义的情景 。 1951年初 , 在自我“道德责任”的驱迫下 , 他决定与母国波兰断交 , 并向法国申请政治避难 。 之后他移居美国 , 一直往返于波兰克拉科夫和伯克利之间 。
当面对时间和时间带来的一切:变化、破坏、屠杀和死亡 , 米沃什感到惶恐、困惑、悲伤 , 甚至无能为力 。 但他没有忘记自己作为诗人的责任 。 他试图真实地记录下这一切 , 同时在他的诗中也不乏对人性、历史和真理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
文章图片
获诺贝尔文学奖前 , 米沃什在诗歌上的惊人才华已经显现 。 米沃什的写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 除了诗歌以外 , 他还写了不少散文、小说、文艺论著 。
他的散文和他的诗歌一样精彩 。 更甚至有人觉得 , 他的散文比诗歌写得好 。 他的这部《猎人的一年》日记完全可以当作随性而为又浑然天成的散文 , 不缺美感 , 也不乏哲思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种回忆性质的写作 , 与作者在稍后纪念出版的另一部著作《米沃什词典》 , 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文和映衬的关系 , 他们共同构成了米沃什晚年散文写作的主要成就 。
猎人的一年 米沃什虽然精通几种语言 , 但他只用母语 , 也就是波兰语写作 。
《猎人的一年》是米沃什一生中一年的日记:从1987年8月到1988年7月 。 这本书虽然名为“猎人的一年” , 但内容却跟这个题目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
米沃什这样解释“猎人的一年”这一书名:我的确是一个猎人 , 尽管是不同意义上的猎人 , 我将狩猎的目标是整个看不见的世界 , 而且我倾尽一生 , 在词语里试图捕捉这个世界 , 用词语击中它 。
- 老虎$如果互换一下,武松能不能拔垂杨柳?鲁智深能不能打死老虎?不能
- |跟着故宫“看门人”细数故宫“家底”
- |如果觉得现在的工作很无聊,其实你可以再坚持坚持
- 赵光义&如果杨渊平再忍耐一下,或许杨业就不会同时失去三个儿子!
- 满月|就在今晚!赶紧抬头看!
- |如果同事经常对你说这3种话,先别高兴,他们是欺负你这个老实人
- 求职|高考分数只够二本分数线?如果你选择这3个专业,不好找工作
- 替天行道$如果当年宋江执意不接受招安,那么梁山的结局会如何?你能猜到吗
- 理由|如果你工作太焦虑,我建议你看看这几个公众号
- 山海经@《山海经》唯一吃过龙肉的人,如果你是些姓氏,可能是他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