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丘吉尔|“业余小说家”丘吉尔和他虚构的“权力游戏”( 二 )
当然 , 如果我们一定要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来衡量丘吉尔 , 《萨伏罗拉》毕竟难以媲美第一流的文学 。 小说人物的多样性未能有效地掩盖某些角色的扁平 。 部分人物的设定稍有脸谱化的感觉 , 比如“伟大的民主人士” , 很像古老史诗中带上各自常用修饰语的英雄们 。 而且 , 那个年代的男性对女性的凝视似乎也是现代读者无法忽视的 , 女性人物的扁平化尤为严重 , 以照顾他人为乐的老保姆与集美貌和心机于一身的总统夫人都被局限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 , 虽然分别因其照顾者的奉献精神或是交际手腕与美貌而得到男权社会的认可 , 但是在关键时刻也只能无助而被动地等待来自男性的拯救 。 此外 , 彼时的作者可能阅历尚浅 , 似乎急于让读者理解角色 , 以至于故事中有些心理描写和对话稍稍显得多余 , 把本该微妙的人物内心世界说没了深意 。
最让我意难平的是结尾:尽管全书整体节奏感非常强 , 最后两段却像是在草草为读者捧出主要人物的未来走向 。 这同样是一种“古朴”的做法 , 许多小说家都有过这种焦虑:担心读者会因为不知道人物的最终命运而愠怒——人物伴随他们已久 , 理应给个交代 。 或有读者会认为 , 《萨伏罗拉》的结尾旨在点出历史和民心的变幻无常 , 但在我看来 , 它更接近于一种理想化的仓促“发糖” 。 这两段曾是责编老师和我的共同“槽点” , 然而我们只能如实呈现 , 相信各位看官自有公论 。
典型“直男爽文”
所以 , 《萨伏罗拉》或许不算“最好的”小说 , 但它绝对是一本“很好玩的”小说 。 责编老师曾跟我开玩笑说 , 这是一本典型的“直男爽文” 。 然而 , 这里有种网络“爽文”绝不可能具备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 丘吉尔初露锋芒的文学素养也会给阅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 确实 , 就像鲍里斯·约翰逊所说 , 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 , 不断对照萨伏罗拉和丘吉尔的形象 , 会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阅读乐趣 。 当然 , 可能也有和我一样的读者 , 先撇开作者的身份 , 专心听他讲这个故事 , 再不时回过头来感叹一句:丘吉尔居然会这样写!
能够翻译丘吉尔在中文世界“被忽略”的虚构作品是我莫大的荣幸 。 多轮修改 , 不仅是编辑部的要求 , 也是译本的要求:优雅、凝练而富于节奏感的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色 , 面对这样一部作品 , 译后一两轮磨合是远远不够的 。 它不仅需要“中间人”用眼睛去看 , 也要用耳朵去听 。 翻译前、翻译中、翻译后 , 我都会不时大声念出文本 , 体会节奏和重心 , 聆听语气 , 聆听“音效” 。 即便如此 , 我也只能是尽力而为 。
看着由电脑里的文档变成眼前精致的纸质书 , 又是莫大的欣慰 。 作为书籍“颜控” , 见到封面上选用了丘吉尔本人的绘画(恰好还暗示了故事线索) , 见到目录和内文舒服的字号、页边距和行间距 , 我也收获了意料之外的喜悦 。 作为中文版最早的读者之一 , 我想说 , 这是一本手感很不错的公版书 。 责编老师说 , 做这套“记忆的角落”丛书 , 不仅是为了拾遗补漏 , 也是为公版书正名 。 能为这项大工程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努力 , 参与一处发光“小角落”的修缮工作 , 我感到非常开心 。 在此与诸位分享一些“考古挖掘”体会 , 希望有机会与读者朋友们共赏这位“业余小说家”的有趣侧面 。
(注:本文作者为《萨伏罗拉》一书的译者)
- 打油诗$打油诗·九首丨奔月嫦娥休笑我,温壶美酒送入喉
- 儿子|感动!这个温柔且沉重的“杭州版”《美丽心灵》字字戳中内心……
- 国潮#青岛啤酒联合卡罗尔·林和温贝托·梁共同企划艺术空间正式揭幕
- 周作人$读书 | 学术的温度—— 陈平原的《记忆北京》读后
- 笑刑!故事:古代最“温柔”的酷刑,用动物让人痛不欲生!
- 甜文!温馨甜文:男主用自己的方式爱护着她,并一步步朝她的世界走
- 魔鬼的体温!藤萝为枝、竹梦兮、猫千草、顾南西,大神笔下高口碑病娇文!
- 少工委@“小候鸟”温暖欢乐节 留武过大年
- 包饺子$快乐包饺子 温暖迎新年——桓台县实验中学举行教职工新春联谊活动
- 追妻火葬场$五本追妻火葬场现言小说《败给温柔》《偏执独爱》《过分招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