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先学儿歌,在儿歌中领悟拼音的读法,写法;也可以先学拼音的读法,写法,再在儿歌中巩固 。如,教学j、q、x和ü相拼时,可利用ü的礼貌来学习它们的拼读 。
如:小ü是个好孩子,懂事听话有礼貌,见了好友j、q、x,忙摘帽子牵手笑 。这样在儿歌的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拼读方法和拼写方法 。
它们在一起的时候没有了那两点(就是那小帽子),还进行了待人要有礼貌的人文教育 。五、在游戏中掌握拼音在教学中还可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拼音,掌握拼音 。
如“击鼓传花、传卡片”:用备好的小鼓一边敲一边传卡片,鼓停了传到谁,谁就一口读出来,读错了,让大家教他;他对了,让他教教大家,让 。
4. 拼音怎么来的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 。
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 。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 。
“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 。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 。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 。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 。
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
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F.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