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就总括地勾画出了孔乙己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可以看出他生活潦倒,营养不足,而又经常被打 。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可以看出他懒惰成性,而偏要装出很穷酸的架子,穿着破旧的长衫 。
鲁迅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既突出了孔乙己的个性,又表现了孔乙己的共性,从而描绘了孔乙己这个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对同一个人做多次肖像描写还要讲究一定的顺序 。
唐弢在《一面》一文中,对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文中对鲁迅的肖像先后作了三次描写,即刻画得淋漓尽致又讲究了合理的顺序,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详到略,由整体到局部,从而使人物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起来 。
在三次描写中,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了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瘦”加以描写,突出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精神 。二、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描写人物肖像 。
运用这种手法写人物肖像会更加鲜明、更加生动 。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苏教版第三册)中写马玉祥“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就运用了确切的比喻,把马玉祥比作“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形象地写出了马玉祥——一个来自北国的青年的淳朴的气质 。
再如鲁迅在《高老夫子》中写高老杆肩膀一扇一扇的走路的姿势,“如木匠牵着的钻子似的”;在《故乡》中,写豆腐西施是“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如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写三仙姑“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
以上例子中所用的比喻都很确切,因而这种肖像描写都能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但是运用这种手法并非轻而易举就可奏效,它要求作者对人物性格有深刻的理解,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对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然后才能运用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使人物肖像活灵活现 。否则,只能是一般化的泛泛比喻,也不会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肖像,也就不能显示出人物的个性 。
三、用起绰号的方法来概括人物精神面貌和肖像特征 。鲁迅先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
如“红鼻子老拱”是一个酒徒,“雪花膏”是个心灵空虚的纨绔公子,“红眼睛阿义”是个贪婪残暴的牢头 。再如“三角脸”、“山羊胡子”、“花白胡子”、“长胡子”、“驼背五少爷”等,都是以绰号概括肖像特征的 。
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比如,写一个非常肥胖的同学,可以亲切的说“小胖子”等等 。
记得一次,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题目为“我一眼就记住了他(她)”,大家写他(她)时都用到了人物肖像,但是读了之后都很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没有针对特征起绰号 。我对其中一篇文章作了修改,把“一个小孩”改为“一个小不点儿”,并给他取绰号为“阿眯”,结果大家读了之后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讲了人物肖像描写的一些方法 。
不管什么方法,它都要为真实地反映生活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服务 。因此,要想写好人物肖像首先要从生活出发,作者本人必须对自己所要描绘的对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