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课改的新挑战提出问题 。
新《纲要》指出 ,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 “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 。这对教师制定活动目标带来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好的观念是否会有好的结果?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教学技术的变化 , 关键在教师教育技术的跟进 , 才能有好效果 。新的理念指导下 , 老师们都认识到: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的过程 , 而非刻意追求目标的达成 。但我们又不能因此而放弃目标 , 使教育变得随意而无效 。那么 , 目标的制定是否还需要那么明确?现在的目标制定与以往的目标制定有什么不同?长效目标与短期目标怎样平衡?理清这些问题 , 有助于一线的教师将课改的精神进一步内化 ,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教育要求 , 实施更为有效的教育 。
3.从活动的实效性思考形成问题 。
教师关注幼儿兴趣与需要 , 使我们的教学有了主动 , 缺少了平衡 , 有了个性 , 却少了应有的标准 , 导致目标的适切性把握不够 。如:关注目标的挑战性 , 那么这个度又如何把握好?这些问题的探讨 , 使我们的教育开放而不失方向 , 灵活而不乏标准 。
通过与一线教师们进行谈话、问卷调查 , 并反思我们自身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经过收集、梳理、归纳、分类 , 我们发现 , 大家感到最困惑的 , 也是最突出的问题 ,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目标的重点不突出 。活动中有价值的点很多 , 到底哪些可以作为目标 , 成为本活动的主要落脚点?把握不好这点 , 使老师们的目标变得面面俱到、主次不明 。
2. 目标的适切性与挑战性把握不准 。过度关注幼儿兴趣和需要 , 情绪和情感体验 , 使我们的教学有了主动 , 却少了平衡 , 有了个性 , 却少了应有的标准 , 导致活动的目标与幼儿发展的目标间出现偏差 , 适切性与挑战性把握不好 , 使活动的价值弱化 。
3. 目标在文本呈现的时候易出现偏差 。教师碰到了在用词、语言组织上的困惑 , 文本上呈现的目标出现角色混乱 , 表述不清等问题 。于是 , 就会在设计活动时 , 先把目标搁置一边 , 最后再来啃这块肉骨头 。这又引起了一些关于先有目标还是先有活动的争论 。
针对这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 我们以课例为载体 , 开展了立足于实践的研究和思考 。希望我们点滴的体会能有助于解决教师们在认识和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与困惑 。
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标怎么写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 , 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 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 , 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 ,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 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 改进班主任方法 , 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 学科性和实效性 , 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