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法的评价怎么写( 五 )


“局束如辕下驹,骞怯如三日新妇”。邓石如先生说:“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 。”
清包世臣也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刘熙载说:“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至数字,大如一行至数行 。
一幅至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险,章法要变而贯 。”
古人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诗贵曲,画贵蓄,书贵藏,学贵悟” 郭沫若评说他的书法“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谨,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 。
郭沫若先生又说:“构成节奏”总离不开两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力的关系” 张宗祥先生所描述的:“以己之所宗者为本,不合者皆废之,此狭陋之弊也 。宗颜则议楮,法米则诽苏 。”
“学碑者见帖而议其疏,学帖者见碑而病其拘,南宗陋北之板滞,北宗病南之放荡” 。近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说:“不论是石刻或墨迹,表现于外的,总是静的形势,而其所以能成这样的形势,却是动作的结果 。
当初的动作态势现在只通过作品留在静的形中 。要使静者复动,就得通过耽玩者想象体会的活动,方能期望它的再现 。
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会活泼地看到往来不定的势 。在这一瞬间,不但可以发现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觉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
这说明书法欣赏是积极能动的 。只有通过欣赏者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才能使视觉形象与动觉形象结合起来,书法欣赏才得以实现 。
现代书法家沈默尹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 近人马宗霍的《书林纪事》载:“询当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返,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
林语堂先生说得好:“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建筑时进一步看到” 。启功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说明:“笔法有一种异状,为临写所不能得者 。
即凡横斜之笔画间,常见有一顿挫处,如竹之有节 。且一行中,各字之顿挫处常同在一条直线之地位,如每行各就其顿挫处画一线,以贯穿之,其线甚正而且直 。
又各行之间,此线之距离,又颇停匀 。且此线之一侧,纸色常有污痕,而其另一侧,则纸色洁净 。
盖书写时折纸为行,前段尚就格中书写,渐后笔势渐放,字渐大,常骑在折痕之上写,如写折扇扇面,凸棱碍笔,遂成竹节之状,亦初非有意为顿挫之姿,其未值凸棱之行,则平正无此顿挫之节 。纸上污痕,亦由未装背时所磨擦者 。
今敦煌出土之唐人白麻纸草书《法相宗经论》,所折行格之痕,有至今尚在 。
6.如何品评书法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字体众多,流派纷繁 。
就书法作品的审美、品评来说,则往往是随着品评者的个性、气质等生理心理因素和知识、修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人的审美观也随着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迥异 。迄今为止,由于没有相对定型的标准,对同一作品有时会出现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品评结果 。
唐人颜真卿的楷书应当说是为大多数人公认为上乘的,宋人米芾却讥之为丑怪之祖,贬之于俗品;唐太宗在褒扬王羲之书作称天下之雄时,贬王献之书法为劣品;有人评王羲之的草书有女郎才,无丈夫笔,不足贵也 。今人评字,也经常带有地方的色彩和个人的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