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联系生活 , 学会创造 。结合生活中趣味性较强的实例 , 如计算捆扎4瓶啤酒所需要的绳长、求阴阳太极图黑色部分的面积等 , 促进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寻求最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 , 学生不难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文化的魅力 , 也可以享受到运用平移、割补等方法使难题大大简化产生的“顿悟”体验 。
在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拿到导学案就做上面的题目 , 而不是利用导学案中的问题去预习教材、回归教材、探索教材内容;也有少数教师在课堂上只围绕导学案来组织学习 , 对教材不加重视 。有的甚至一节课、一学期下来 , 课本被搁置、几乎是新的 。还有的导学案与教材练习基本雷同 , 只是数据和情境稍加改动 , 连编排顺序都一致 。这些“以案代本”的做法无疑都是错误的 。导学案毕竟不能包揽学生课堂学习的一切内容 , 更不能替代教材的基础功能 。导学问题的来源主要取决于对教材或其他教学文本内容的选择 , 应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 , 对学习内容进行“再设计”和“二次加工”的过程 。有的教材本身就是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 是很好的导学之材 , 却被教师弃之不用或随意创编 , 实为可惜 。
例如 , 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一课中“三角形的高”这部分内容时 , 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问题:
1、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有几条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结果学生围绕“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展开了辩论 , 有的说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 有的说钝角三角形也只有一条高 , 还有的说钝角三角形没有高……教室里乱成一团 , 几位优秀生谁也说服不了谁 。更多的同学茫然不知所措 , 因为“三角形的分类”是三角形特性之后的内容 , 还没有学 , 对于这几类三角形的定义大部分学生都不清楚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 一味提出难度较大的思考题 , 造成了知识体系和课堂秩序的混乱 。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导学功能 , 改进了导学问题的设计 , 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高 , 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1、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从课本P81的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 你认为哪几个词是关键?
试着分析一下:
(1)高是一条( );
(2)高和底是( )出现的 , 一条边可以作底 , 另两条边( )作底 。
2、画高的方法是怎样的?书上没有图示哦 , 三角板怎样放 , 你能画出来吗?
这样的导学案 , 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度而适度的挖掘 , 能引导学生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高”的含义以及底和高之间的对应关系 , 为后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画高方法时 , 又弥补了教材没有直观图的不足 , 让学生画出三角板的位置 , 既可以训练学生规范的作图习惯 , 又突破了操作的难点 , 巧妙地顺水推舟 , 可谓一举两得 。
总之 , 在使用导学案过程中 , 我们要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 处理好导与学、练与思、案与材的关系 , 努力走出偏执、极端的误区 , 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 打造出和谐、高效的课堂!
- 运行方案怎么写
- 图案设计说明怎么写
- 图案设计设计说明怎么写
- 小学值班记录怎么写
- 二年级努力方向怎么写
- 以案说法怎么写
- 公司的宣传文案怎么写
- 小学英文教案怎么写
- 春游计划怎么写四年级
- 应急预案编号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