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古代字怎么写( 三 )


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 , 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就是孙炎)创《尔雅音义》 , 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 至于魏世 , 此事大行 。”
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 。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 。”
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张这种说法 。三、来自西域 。
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直学 , 自西域入于中国 , 至齐梁间盛行 。”四、中国古来有之 。
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二合音” ,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 , 本出于西域 , 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 , 未用反切 。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 , 如‘不可’为‘叵’ , ‘何不’为‘盍’ , ‘如是’为‘尔’ , ‘而已’为‘耳’ , ‘之乎’为‘诸’之类 , 似西域二合之音 , 盖切字之源也 。”
也可能是起源于文字创制之时 , 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里的《叙》说道:“切音始于西域乎?非也 。始于魏孙炎乎?亦非也 。
然则于何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 。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 , 其有所受之矣 。
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 , 莫如谐声 。迭韵、双声 , 皆谐声也 。
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 。方许氏时 , 未有迭韵、双声之名 , 然‘河’‘可’为迭韵 , ‘江’‘工’为双声 , 是其实也 。
后世切音 , 下一字为韵 , 取迭韵;上一字为母 , 取双声 , 非此何以开之哉?”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 。如“昌”字 , 音“尺良反” , 就是说“尺”和“良”相拼 , 得出“昌”字的读音 。
到了唐代 , 把“反”字去掉 , 称为某某切 , 例如“昌 , 尺良切” 。由此可见 , 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 , 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 。
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 , 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 , 因此 , 用汉语拼音注音 , 既可以用一个字母 , 如“哦” , 也可以用两个字母 , 如“四” , 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 。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 , 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 , 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 , 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即使是“零声母” , 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 。例如“安”就是“乌寒切” 。
同样的 , 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 , 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 。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
由此可见 , 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 , 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不可避免的 , 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 。
首先 , 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 , 就应该只表示辅音 , 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 , 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 。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 , 就应该只表示元音 , 但是同样的 , 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 , 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 , 在音韵学中 , 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