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救赎的探索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 可以视为其晚年思想的总结 。 书名“复活”也可视为对书中男女主人公生命轨迹的概括 。
涅赫柳多夫是一位贵族青年 , 他喜欢卡秋莎(玛斯洛娃的昵称)心里没有阶级、肉欲等等世俗的想法 , 会因为能见卡秋莎丢掉烦恼和不快 。 但在他进入社会后 , 逐渐被浮华虚伪的思想腐蚀 , 他诱奸了玛斯洛娃 , 并使她怀孕 , 这成为了玛斯洛娃苦难人生的开端 。 直到在法庭上以陪审员的身份见到了落入风尘、被诬告为谋财害命之徒的玛斯洛娃 , 他的灵魂才“复活”了 , 决心要以实际行动赎罪 。
玛斯洛娃出身并不高贵 , 以半养女半女仆的身份住在涅赫柳多夫的姑妈家里 , 喜欢涅赫柳多夫 。 怀孕后被赶出了家 , 经历种种苦难成为妓女 。 因为生活的磨砺 , 她变得麻木 , 但涅赫柳多夫为了“赎罪”所作的种种触动了她的心灵 , 她也从此“复活” , 灵魂得到了拯救和升华 。
从堕落走向新生 , 前后造成的反差 , 当然能够吸引读者的目光 , 但更重要的是聚焦“复活”的过程 , 从救赎的道路上体会作者对此进行的探索和凝结在其中的思想 。
托尔斯泰在书中提出的重获新生的办法 , 就是“自我救赎” 。 这种救赎并不是完全不依靠外物来达成目的 , 而是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的 。
涅赫柳多夫精神复活是因为玛斯洛娃的出现 , 存在于脑海中的、昔日纯洁善良如天使般的人物 , 如今竟在自己眼前面目全非 , 况且她堕落的起因很有可能就是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导致的 。 这种“毁掉他人”的罪恶感深深刺激、折磨着涅赫柳多夫的良心 , 让他想起了过去自己坚持的种种良善的思想 , 唤醒了他的良知 。 同样 , 玛斯洛娃也是因为涅赫柳多夫的种种行动 , 才醒悟过来 , 开始重新相信人间的真善美 , 找到了灵魂应该栖居的方向 。
托尔斯泰在书中也曾表达过自己对于人性的观点 , 他认为一个人的身上其实有两个人 , 一个是“精神上的人” , 一个是“动物的人” 。 当“动物的人”占据上风时 , 利己主义就占据了上风 , 人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他人甚至损害他人 , 唤醒心中的“恶” 。 上面提到的“外界刺激”就是使这种良善占据上风并表现出来的推动力 , 让“精神上的人”在与“动物的人”不断进行着的斗争中获得优势 。 托尔斯泰始终相信人性中“善”的存在 。
书中也有很多忏悔、请求宽恕与宽恕他人的情节 。 例如涅赫柳多夫在法庭上被触动后 , 心里想:“我要扯断束缚住我身子的虚伪的绳索 , 无论这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 ”他还进行了祈祷:“主啊 , 帮帮我吧 , 教教我吧 , 快到我身边 , 住在我心里 , 清除我身上的一切污垢!”他的大部分救赎都是依靠自我道德的完善来完成的 。 这与托尔斯泰晚年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追求平民化的做法不谋而合 。
确实 , 书中的救赎方式可以说是托尔斯泰认为的理想状态 , 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严格要求自己的觉悟与本领 。 更何况书中两位主人公的“复活”也是经历了一定强度的外界刺激才能达到的 ,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被刺激的机会、并且刺激的强度足以达到最终目的也得另当别论 。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 放弃暴力就意味着遭到更沉重的邪恶的压迫 , 放弃了主动权 , 永无翻身之日 。 但是文学作品与严密细致的逻辑推演不同 , 它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 或者 , 我们也可以把“复活”看作托尔斯泰传播自己思想、呼唤“自我救赎”实现的途径 。 这本书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促成自我救赎的“外界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