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写上课感悟(语文)举例说明: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参与与学习的主动性
一、抓读书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上语文课,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会读、乐读,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那才算是在上语文课 。如果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有很深的感受与体验,在课堂上读书热情高,那他们的上课积极主动性一定高,课堂学习语文的气氛一定很活跃 。如何抓读书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呢?我认为首先要抓好课前的预读,因为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畅,读出感情,那是不切实际的,毕竟要完成一些教学目标、任务 。通过预读,让学生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来,阅读是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在预读中,让学生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他们通过所了解的资料结合文本,潜心读书,获得个人的初步理解、体验和感受,在自读中不断提出读中疑惑问题,有了问题,课中学习自己就有了目标 。带着目标的期待去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体现 。学生这样经常练习,使他们在不断的自主活动中增强主体意识,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读中提出的疑难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去设计用读书来解决疑难点,通过读来理解感悟预读中的问题,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因人施教,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交流,在读中去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在读中体验读书的快乐,在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朗读情境,训练学生有感情地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由于教材中的情理是蕴藏在字里行间,是靠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学生往往难以体会深透,这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加深体验 。因为学生有了课前预读,课中理解作为铺垫,学生读起来有一定体会了,如果教师能创设朗读情境,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激发下自然进入教者所创设朗读情境之中,在情境中读,在情境中加深感受 。在引导时,教师要积极发挥“导”的作用,正如杨再隋教授在《学生主体的再认识》一文中所说“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试问教师自身的情感激发起来没有?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情境,教师自己进入情境了吗?”教师要把学生带入自己创设的朗读情境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以自己的情激起学生的学情 。教师发自内心形于辞色的情感,会直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因此,教师要先受感悟和感染,然后才能“移情”给学生 。教师要在课前积蓄这种情,认真钻教材,把握文中感情基调,在课中通过自身体态语言,借助相关教具创设情境,因势利导,调配场上的气氛,让自己积蓄要表达的情,让学生领会,激起他们感情的浪花,师生间达到情感交融 。学生读书有感情了,自己想放声多读一读,这比教师强制学生读,或学生无目的的读意义就不同了 。语文课上学生读书感情的深浅、兴趣的大小直接反映学生上课的主动性情况,我们要抓住读书这个环节,这是语文教学的根,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平淡无味,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上语文课干什么 。
二、抓学习思路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 。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 。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会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在一篇篇课文教学中,如果能找好每篇课文学生学习思路的切入点,对学生积极主动学好一篇课文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它能切中学生求知的思维过程,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找好这个点,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得出自己满意的答案,那么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有趣味,有收获,学习主动性高 。找好这个切入点,关键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学定教,依据教材特点,灵活处理好教材,采用阅读教学方法中的“重点突破法”,以点带面,牵一而发动全身,集中时间,突出重点,深入理解体现教学目标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内容 。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中,我抓住课题“和”字作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去读文本找出将相“和”与“不和”处,在“不和”处抓住廉颇一句话“蔺相如凭着一张嘴爬到我头上去了 。”抓住“一张嘴”让学生读、思、议文中三个小故事,去寻找答案,蔺相如是否凭一张嘴爬到廉颇头上去了?结果学生认真读文,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