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读后感怎么写300字( 三 )


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革命性开始逾越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而得到了特别的强调 。其实鲁迅是个根本的文学家,他的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很高的 。
我们应该全面地学习他的文章,多关注其中的文学精髓 。鲁迅先生那精练的文笔,有趣的传说和风趣的语言将带领我走近鲁迅,走进他的心灵 。
2 读《五猖会》有感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因为东关离县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
前夜预定好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陆续搬下去了 。儿时的鲁迅笑着跳着,催他们搬得快些 。
忽然,工人脸色变得很谨肃了,小鲁迅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他身后 。父亲叫他把书拿来,他忐忑着,拿着书来到父亲面前 。
父亲教他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 。”背出来就让他去看会,否则不准去 。
这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鲁迅的头上,他读着,强记着 。太阳升得很高了,鲁迅才有把握走进了父亲的书房,梦似的就背完了 。
父亲这才答应让他去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 。
工人们把他抱起来,仿佛在祝贺他的成功一般,但鲁迅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这一切对他都失去了意义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
【三年级读后感怎么写300字】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 。
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 。
3 读《琐记》有感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 。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 。
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 。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 。
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4 《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