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嘛呢石|被风刮过的故乡( 三 )
3 慈悲关怀和无与伦比的爱
李宗陶:万玛导演的片子 , 很细心地刻画外来的“风”对当地原有生活的冲击 , 包括对人的观念行为的改变 。 经常出现的 , 像电视机、代替了马匹的摩托车 。 还有年轻一代不再遵循老一代的安排 , 想要出去做生意 , 向往外面的世界 。 这些并不仅仅是藏区面临的 , 不同境况下的人都面临一个“外面的世界” , 其实是现代性的一个表现 。
【静静的嘛呢石|被风刮过的故乡】沈从文描写湘西苗人水手的时候 , 用过一个词叫“原人性情” , 您觉得什么样的特质是属于您的故乡、藏民族的?
万玛才旦:这是一个难回答的问题 , 我觉得可能就是一些精神性的东西 。
从《静静的嘛呢石》到《气球》 , 其实一直在讲变化 , 藏地的变化你其实能感受得到的 。 尤其你离开故乡之后 , 可能两三年没有回家 , 突然回去 , 你看到那个变化是特别惊人的 。 就像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 一百年前的小镇后来发生变化 。 就很容易跟那样一个小说联系起来 , 很多荒诞的感觉 。
而这些 , 身处其中的人很难感受到 。 就像嘛呢石一样 , 几百年、几千年静静地在那个地方 , 但是它的内里其实一直在发生变化 。
在《寻找智美更登》里 , 可以看到藏戏的变化——剧团可能已经解散 , 演员有些出家、有些去打工了 , 到了表演的时间 , 人数很难凑齐;那些道具 , 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土 。 《寻找智美更登》这部电影 , 它的灵感其实来自《静静的嘛呢石》拍摄之前 , 我们去找这些演员、找这些道具的时候 。 那个变化带给你冲击之大 , 你就一直没办法放下 , 所以拍完那个就赶紧写了这个剧本拍了 。 再看到《老狗》 , 对这种变化的反应更加剧烈 。
其实很明显的 , 如果这三部电影你顺着看的话 ,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到2010年左右藏地的变化 , 你是能清晰地看到的 。
但是一些精神性的东西 , 它以一种信仰或者传承的方式一直存在 。 比如《寻找智美更登》里面 , 演员在酒吧里问导演:“你觉得智美更登代表了什么?”导演回答说:“智美更登代表了慈悲关怀 , 和无与伦比的爱 。 ”我觉得这是藏族一直保持着的东西 。
这个电影一部分是在甘南州拍的 , 我一个在甘南州的同学来探班 。 找到我说:“我们那儿就有一个真正的智美更登 。 ”而且他们把他带来了 。 我就跟这个人交流 。 智美更登把自己的眼睛 , 包括自己的孩子施舍出去 , 他其实是没有任何条件的 。 别人求他说:“我眼睛看不见 , 从来没有看到过世界的光明 。 ”他就毫不犹豫把自己的眼睛拿下来给了这个婆罗门 。 他的施舍是非常大无畏的 。 而这个人 , 他传承的这种方式其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 他会征得比如妻子的同意 。
这个故事 , 它本身是一个寓言 , 通过寓言的形式在讲施舍的精神 。 那样一种精神传承到当下 , 而且以活的方式 。 我觉得这个点特别好 , 就赶紧写进了剧本里面 , 用生活中真实的人物拍了那一段 。 如果大家记得那一段的话 , 那个人物完全拍的是背面 。
4创作是一种排遣孤独的方式
李宗陶:藏民族有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文化 , 跟智慧有关 , 跟慈悲有关 , 跟对宇宙天地的认识有关 。 对那些千百年来说唱《格萨尔王传》的人、画唐卡的人、防雹师……我们其实了解得不够多 。 它不光是一种学问技艺 , 它是另一个精神世界 。 我很羡慕你们有那样一重世界 , 那个世界可能跟文学、艺术也更贴近一点 。 比如所谓魔幻现实主义 , 可能在藏区就是现实 , 就是日常的神迹 。
- 边际@思念是窗前的眼睛,望着望着,就被风吹红了
- 奇迹!惊险!斯里兰卡一男子被风筝带飞到空中,坠落后奇迹生还
- 绘画家|陈佳琦:不被风格定义的绘画家,绘画功底不俗
- 人物|刘先银散文:时间静静的,我轻轻想起(散文)
- 故乡|被风刮过的故乡
- 舞剧|“宝藏舞团”开启新征程,《静静的巴拉嘎尔河》能否成为又一“爆款”?
- 风格|陈佳琦:不被风格定义的绘画家,绘画功底不俗
- 湖水|静静的瓦尔登湖
- 静静的顿河|独家述评丨魅力上海“文”采飞扬